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造山水田园 展中国智慧——专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崔愷

2019-04-24 16:0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造山水田园 展中国智慧——专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崔愷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阳娜

海陀山下,妫水河畔,从天空俯瞰,一座外形为半环形的恢弘建筑,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梯田花卉间。走进北京世园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标志性建筑——中国馆。世园会期间,这里将集中呈现中国园艺历史及文化。中国馆如何设计出炉?为何被称为“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新华社记者专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对中国馆进行揭秘。

记者:中国馆的设计创意源自哪里?

崔愷:从历史沿革来讲,世界园艺博览会应源自田园风光,是从人类最早的农业园艺发展而来,在其中设计建筑也应追溯到农耕文化。所以我就想到如何能用田园的手法创造一个建筑。中国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我们希望它能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呈现一种更自然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建筑。

因此,在中国馆的顶部,我们以农民“盖窝棚”的做法为原型,采用了最简单的人字支撑,这也是人类在建自己庇护所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象,很原生态。我们又想到中国人喜欢圆满,就将其平面设计为半月形,中间还设计了一口井作为水院,四水归堂,这也是农耕文化典型的代表。我们还选择了故宫琉璃瓦的颜色作为人字形钢结构的装饰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希望能代表中国特殊的文化气质和国家礼仪建筑文化的形象。

记者:中国馆采用了哪些绿色节能技术?

崔愷:中国馆的设计注重绿色节能,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场馆利用地道风实现新鲜空气的夏季预冷、冬季预热,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此外,钢结构屋盖还安装有1056块透光的太阳能光伏板,使光能吸收效率更高,阳光照射下呈现金黄色,跟整个建筑的玻璃屋顶完全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