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总装车间进行测试
从10到140贮箱产量创新高
为适应运载火箭产业化需求,提升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导、支持下,火箭院先后开展了南苑核心区和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并创新运载火箭科研生产模式,组织实施了我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运载火箭跨型号组批生产工程——运载火箭“百发工程”,实现了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生产并重,由试验型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火箭年生产能力由5至8发提升到16至20发,研制生产周期由5至6年缩短到2至3年。中国航天连续两年保持了运载火箭年均20次以上的发射“高密度”,为实现航天运输系统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长征系列火箭共完成37次发射,贮箱作为火箭的主要结构件,它的产量尤为重要。
90年代以前,贮箱年产能力保持在10多个的数量级,制造方式主要以手工熔焊为主。
2005年开始,贮箱年产量达到60左右,在现有制造方式的基础上,加工车间通过加班加点,苦干实干,能够满足任务需求,但同时产能几乎达到极限。2008年开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探索焊接自动化,以代替效率较低的手工焊,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
时间进入2011年,火箭院的第100个贮箱诞生,标志着贮箱能力迈上新台阶,在此后的7年间,贮箱产能维持在百量级。该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钻研自动化焊接工艺技术,攻克了以箱底自动化焊接工艺实现、自动化焊接设备研制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项目,使贮箱自动化焊接占到50%,为贮箱制造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