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2019-05-18 15:19:13 丰台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5月17日23时4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拔地而起,呼啸冲向苍穹,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完成了第200次发射,丰台航天人再次完美的表现,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长征三号丙火箭正在进行吊装

两个百次发射,从40年到8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火箭院先后自主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火箭历经了最初的艰苦创业、走向世界,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到近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产业化发展等多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见证了长征火箭发展的每一步,成为闪亮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49年间,火箭院共完成了200次发射,第一个百次发射历时40年,第二个百次发射历时8年,助推中国航天完成三个标志性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拉开了中国太空时代的序幕。

1999年,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2003年,将我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成功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此外,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助力完成载人、探月、北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长征二号F火箭先后完成13次载人航天任务发射,成功将14人次宇航员送入太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一号的发射,为长期在轨、有人值守的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4次探月飞行器发射;今年年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还将执行采样返回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了全部36箭48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助力北斗导航系统建设。

此外,长征系列火箭还成功将高分辨率对敌观测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广播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14个月时间完成3个新型号首飞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和长征运载火箭的摇篮,火箭院在2015年9月25日至2016年11月3日,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火箭院先后完成了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

的首飞。

三型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和顺利投入工程应用,不仅大规模提升了我国自主、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而且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新型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了长征火箭家族整体换代,意味着我国向着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以长征七号火箭为例,研制团队先后突破了以新动力、新布局、新环境、新结构、新体制、新测发为代表的12项重大关键技术及96项关键技术。而且,长征七号是中国航天首个采用全数字化手段,利用全三维协同、全三维设计、全三维总装数字仿真试验、数字化发射服务完成全流程研制的火箭,在全研制流程没有一张纸质图纸。这枚“数字火箭”还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火箭进行虚拟装配、虚拟试验,真实模拟实际装配和试验环境,确保了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作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的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成本低等优势,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一支“生力军”。火箭自2015年首飞以来连续取得了六次发射成功,展示了火箭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在今年还将进行海上演示验证试验。

目前,长征家族中备受关注的新成员——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深化论证工作。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预计达50吨至140吨,将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长征九号火箭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航天科技和工业发展,使我国在2030年前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世界一流梯队。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总装车间进行测试

从10到140贮箱产量创新高

为适应运载火箭产业化需求,提升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导、支持下,火箭院先后开展了南苑核心区和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并创新运载火箭科研生产模式,组织实施了我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运载火箭跨型号组批生产工程——运载火箭“百发工程”,实现了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生产并重,由试验型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火箭年生产能力由5至8发提升到16至20发,研制生产周期由5至6年缩短到2至3年。中国航天连续两年保持了运载火箭年均20次以上的发射“高密度”,为实现航天运输系统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长征系列火箭共完成37次发射,贮箱作为火箭的主要结构件,它的产量尤为重要。

90年代以前,贮箱年产能力保持在10多个的数量级,制造方式主要以手工熔焊为主。

2005年开始,贮箱年产量达到60左右,在现有制造方式的基础上,加工车间通过加班加点,苦干实干,能够满足任务需求,但同时产能几乎达到极限。2008年开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探索焊接自动化,以代替效率较低的手工焊,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

时间进入2011年,火箭院的第100个贮箱诞生,标志着贮箱能力迈上新台阶,在此后的7年间,贮箱产能维持在百量级。该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钻研自动化焊接工艺技术,攻克了以箱底自动化焊接工艺实现、自动化焊接设备研制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项目,使贮箱自动化焊接占到50%,为贮箱制造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8年12月30日,一院成功下架第140个贮箱,标志着贮箱生产能力再攀高峰。此时,厂已经能够在筒段纵缝上全面成熟应用搅拌摩擦焊先进焊接技术,同时自动化焊接方式提高至95%以上。此外,车间还采用了阶梯奖励的创新管理方法,“焊接一次成”的理念深入人心,焊接一次成达到90%,有力地激发了车间生产潜能。

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

长征三号丙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

面向商业发射打造多种发射服务

面对着60余年发展的辉煌历程,火箭院始终怀揣着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初心与梦想,砥砺拼搏,一路前行。随着国家立项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大规模空间活动任务,研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百吨重型运载火箭刻不容缓,目前火箭院正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制成功后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及未来宇宙探索的话语权。

同样,面对未来商业发射市场,

火箭院也正在进行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研制工作以及运用纯商业模式打造的首型运载火箭“捷龙一号”,

通过“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方式提供搭载发射服务,继续发挥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布局合理、覆盖全面、能力大、适应性强的特点,向全世界开放,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火箭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内部牵引、辐射作用最大的总体院,在新的起点上将继续奋力攀登,挺起航天强国问鼎世界的脊梁,为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航天强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