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国企·长江大保护”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网财经5月17日讯(记者李春晖)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奔流不息,滋养广袤大地,孕育璀璨文明,织就中国“黄金经济带”。而今“长江病了”,治好“长江病”,非一地一企之力可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实现,而是要携手各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肩负起“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重任,倾力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主体平台,聚合各方力量,共当答题人,争做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的领头雁。
5月13日至17日,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长江大保护”活动,走进长江经济带,走进中国节能。
以“平台”之力破解长江治理难题
长江水绵延六千多公里,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污染治理政出多头,项目小散乱现象普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难以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性提升;多年来过度开发造成的历史欠账,也使得治理工作因地方政府资金有限等原因难以打开局面。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中国节能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并于今年1月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的指导意见》,期望中国节能发挥自身污染治理全产业链优势和资源集聚能力,探索出一套市场化、可持续的系统治理创新模式。
近年来兴起的“平台”概念源于互联网经济,协作、开放、共享、共赢是其题中之义,这一模式恰是解决长江治理痛点、难点的“良方”。
“聚合各方力量,共当答题人。”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陈曙光称。中国节能提出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污染治理主体平台,发挥央企筹资能力强、专业实力强、聚合资源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推进与沿江各省市合作,撬动社会各方资本,合力共抓“长江大保护”。
为此,中国节能专门成立了集团长江保护事业部,对有合作意向的沿江重点城市派驻总代表,对沿江126个城市明确了53位对接负责人,逐步完善主体平台功能。
为解决长江大保护治理资金需求量大与治理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中国节能与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大力争取项目融资,研究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撬动社会各方资本投入;与地方政府积极对接,研究专项资金支持方式,保本微利的推进项目,实现项目收支平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利用绿色开发、产业导入等手段,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长江大保护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凭中国节能一己之力能够完成,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主体平台带动作用,聚集各地分散的设计、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资源以及小而散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危险废弃物处理厂、大气水土壤检测网点等环保资源,提高污染治理核心能力,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途径,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国家环保之重器。”中国节能长江事业部主任赵友民表示。
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的“领头雁”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节能是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专业覆盖面最广、综合实力最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在沿江11省市拥有178家子公司,已开展各类节能环保项目258个,储备项目217个,主营业务和专业优势与长江大保护工作高度契合。
这一年多以来,中国节能聚焦重点、深耕细作,以先行先试工作为重要抓手,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则,与浙江省、衡阳市、丽水市、湖州市、咸宁市等省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湖州、咸宁、衡阳、毕节等城市开展先行先试工作,统筹规划先行先试项目26个,投资总额约158亿元,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模式。
“下一步,中国节能将进一步发挥领头雁作用,切实肩负起污染治理主体平台责任,压茬推进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赵友民称。
赵友民表示,尽管先行先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还远远不够,中国节能将继续与沿江省市加强对接,新挖掘一批污染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并尽快落地开工,形成“开工建设一批、洽谈准备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总格局,并不断总结污染综合治理经验,尽快形成一批可持续、可供借鉴的的综合治理模式,切实发挥主体平台示范带动作用。
模式创新是主体平台设立的初衷和成败的关键,中国节能将围绕治理模式、商业模式、协同合作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例如,我们拟通过设立长江清洁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攻克治理技术难题;通过创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基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探索央地合资、企业化运营、政府适当补贴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赵友民举例称。
“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发挥好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完成好党中央赋予与中国节能的光荣任务。”赵友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