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时的中国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面临着种种鲜为人知的困难,一方面来自于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另一方面也来自企业资金和人才的压力。
“没有任何成熟的技术可以参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作为第一个民企技术员进入国家相关专业组的技术带头人,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洪强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回忆。
不懂就自己学,请不到最优质的科研人员就自己培养。花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相关的技术文献等资料,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就这样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一干就是两年多。
“我们当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振芯科技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国内企业,更是早已研制、发展多年的国外企业,我们只有站在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未来有更大的舞台。”莫晓宇说。
正因为此,振芯科技在充分吸收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不断自主投入,加大科研力度。不同于一般高新企业科研投入占营收8%至10%的比例,振芯科技研发投入长期维持在15%至20%之间。
“在2005年到2006年,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减少研发投入。”杨洪强介绍说,彼时,因技术制约公司的营收较少,公司便决定保证基层员工收入,暂时停发领导层工资,其余全部投入研发。
正是在像振芯一样自主创新的企业支撑下,我国核心元器件产业发展迅速,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以北斗三号为例,国产化器件占比达到98%。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相比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系统覆盖范围从区域走向全球,定位精度由10米量级向米级跨越。
用产品质量和服务赢市场
无论是自然大灾害的地震,还是重要活动的保障,背后都有振芯人默默的支持和保障。也许很多人不知道,2008年从汶川地震传回来的第一条消息,正是通过国星通信(振芯科技负责北斗终端的子公司)制造的终端设备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