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控规明确了城市副中心哪三大主导功能?如何推动新时代和谐宜居城区建设,以新促老,实现新老融合?本期内容为您详解城市副中心控规第二章: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建设新时代和谐宜居典范城区。
1、完善功能承接体系
城市副中心将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创新引领,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有序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做实转移疏解产业,做精现有优势产业,做优新兴战略产业,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用地功能规划图
01、深化功能定位,明确承接重点
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到2035年,可以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功能分区示意图
02、细化主导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构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运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适度引导相关政务功能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布局,构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功能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模式。
建设国际化现代商务区。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基金管理机构、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总部集聚。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建设文化和旅游新窗口。完善与中心城区相协调的文化和旅游休闲功能布局,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深度融合、彰显京华特色和多元包容的大文化产业。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吸纳中心城创新资源,并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与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导功能互为支撑和依托。制定技术领先、标准规范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算标准,推进物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的广泛应用。
2、营造良好承接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功能融合。以一带、一轴为统领,组织城市功能布局,有效串连重点功能区,合理安排三大主导功能布局,构建城市副中心生态为底、功能汇聚、创新发展的产业培育空间,打造一流城市空间环境。
01、以一带、一轴为统领,组织城市功能布局
打造一条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统筹两岸公共空间、城市功能、交通组织和滨水景观。沿大运河重点培育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和城市绿心3个重点功能区。大运河两岸组织完整连续的自行车道、跑步道和漫步道,营造充满现代活力、再现历史记忆的滨水公共空间。
北运河岸线效果图
打造一条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结合现状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引导两侧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和创新功能集聚。重点建设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4个重点功能区。依托原六环路面构建以自行车高速路为主的复合慢行体系,形成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轴。
依托城市绿心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在一带一轴交汇处,规划建设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公园,在绿树掩映中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亲民性、便利性和实用性。
02、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
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宜居便利、均衡发展,强化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达组团中心及市民中心,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家园中心效果图
3、以新促老、新老融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老城区加大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作,补齐城市短板,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设施和环境品质提升,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01、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融合和提升
以新建区建设作为促媒,激活老城区发展需求。通过新建区产业功能带动,吸引老城区居民的就业回归,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本地化水平,不断推动老城区功能的优化完善。
着力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功能升级。打造以百年老店和通州夜市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场所,唤醒老城区历史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形成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燃灯塔地区效果图
02、促进新老城区设施共享和公平
加大新建区空间资源对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延伸和辐射,增强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提高公共设施保障水平。在老城区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公共设施要素清单,补充老城区公共设施短板;制定公共设施质量标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分级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优质服务,营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改善民生。
街道空间效果图
03、促进新老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和互动
注重环境建设普惠共享,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活力复兴。统筹规划新建区,提供较大尺度的生态绿地和高质量的公共场所,形成居民公共生活的目的地;加强老城区精细化设计,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老城区环境品质,提高居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4、专家解读
杜立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第一位的。”
小编
城市副中心规划为实现“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功能和人口的目标”作出了哪些规划安排?
杜立群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我觉得首要任务就是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这是第一位的。
在谋划副中心规划的时候,行政办公功能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首位任务,从现在来看,已经初步实现了当初的构想,现在已经开始搬迁了。
第二,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里面,还有商务服务和文化旅游两大主导功能。从新的要求来看,这两大主导功能,也是围绕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来展开的。
比如说在商务服务功能上,我们希望把中心城的一部分商务服务功能疏解到副中心来。在文化旅游方面,在环球影城、宋庄周围,也想吸收一部分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非首都功能。
另外,在疏解过程当中也考虑到职住平衡问题,在疏解这些产业功能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把“住”的问题同样疏解到副中心。这样能够使得过去通州新城“有城无业”的局面有所改善。
小编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比,此次《控规》在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控规批复》也要求“积极吸纳中心城创新资源,并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那么对科技创新是怎么考虑的?
杜立群
一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四个中心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指处理好副中心与亦庄新城的关系,特别是着重发挥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的作用,紧密对接三城,做好成果转化,同时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地区发展,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平台。
二是城市副中心增加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是与三城一区抢资源,而是利用科技创新与三大主导功能互为支撑和促进,带动主导功能及其延伸功能转型升级,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发挥六环创新发展轴横向上的空间缝合作用和纵向上的功能联系作用,推动几个重点功能区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