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北京市90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为整座城市培养好习惯(2)

2018-12-21 13:37:34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2010年底,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成立,“柠檬黄”慢慢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带动着更多的人站在路口,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柠檬黄”如今已走出站台、路口,走向春运场站、体育赛场、演出场所、公园景点、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他们引导文明的身影。

丹陛桥是天坛祈年殿到回音壁间的一条汉白玉大道,可以前却常有市民在丹陛桥上躺卧“理疗”。

张俊鸣是首批走进天坛的文明引导员之一。一位老太太每天带着小孙子来桥上,铺一个垫子侧身躺着,大家劝她起来都不听。张俊鸣蹲下来劝她:“大姐,这么多的游客都看着您呢,咱们坐那边聊聊去。”老太太横了她一眼:“没事儿找什么事儿呀!一边儿去。”

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张俊鸣还是耐着性子劝道:“因为这事儿,咱们上了国外的报纸、电视,您说这不是给中国丢人嘛,再说,这儿人来人往的,您小孙子在这儿躺着也不卫生!”

提到孩子,老太太似有所动,嘴里嘟哝着:“我也不想让孩子躺,可我腰疼,就想在这儿躺躺能治病。”张俊鸣说:“有病去医院瞧瞧比较靠谱,我给您介绍一位中医大夫。”老太太一听立马坐了起来,“中医大夫?管事儿不?”“来,我扶您起来,咱们到边儿上细说。”

经过张俊鸣的介绍和医生的治疗,老太太的腰果然好多了,她也不相信坐卧丹陛桥能治病了。

17年来,“柠檬黄”已经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因为他们,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2017年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首次突破85分,与2005年相比,这个数字上升了20.47分,而这,离不开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的坚持与奉献。

记者手记

“柠檬黄”,已成为北京街头文明的符号。

“请、您好、谢谢”是他们每天说得最多的词,亲切的微笑是他们脸上最常见的表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唤起了人们的文明守序意识。不论酷暑寒冬,不论刮风下雨,文明引导员从未缺席,正是这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令市民的文明习惯渐渐养成,让文明在城市运行中不再缺席。

“学榜样我行动”,这些身穿“柠檬黄”的文明引导员,就是我们身边可学可敬的榜样。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