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21次“问政”何以促成21次和解——电视节目《向前一步》搭建北京城市治理难题化解桥梁,政府与市民在此握手“言和”
52次抢麦,29次深鞠躬,18次失声痛哭……人们不禁疑惑,是一档什么节目让人如此激动?
北京卫视一档城市市民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向前一步》,把城市治理难题亮出来,请当事人、基层干部、调解员、媒体观察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甚至邻居一起面对面交流,通过主持人层层设问、专家解释引导、基层干部耐心解答,从诉求、法律、政策、情理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各方的困难和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解和关怀
10月13日,在《向前一步》“主人与管家”一期的录制现场,图为节目组与政府人员、沟通团一起调解业主、物业纠纷。经过10个小时的沟通,业主与物业达成共治共识。岳月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漫子
52次抢麦,29次深鞠躬,18次失声痛哭……人们不禁疑惑,是一档什么节目让人如此激动?
历时210小时录制,92名基层工作人员与41名当事人参与,在21期节目当中,178次对峙,12次愤然离席,47次拥抱,最终将21次分歧化为21次和解……什么样的节目能够让困扰城市多年、不愿碰不敢碰的民生难题一一得到化解?
随着节目播出,天坛核心游览区内20户居民全部迁位,为天坛恢复全貌争取了时间;东直门南小街工程正式启动,拆除违建十几处;西城区继华康里之后,又陆续启动了京报馆、五道庙等多处文物的腾退安置;曾经的当事人竟自发成为义务调解员……政府与市民在此握手“言和”,人们说,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一档城市市民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向前一步》做到了。
10月13日,在《向前一步》“主人与管家”一期的录制现场,图为节目组与政府人员、沟通团一起调解业主、物业纠纷。经过10个小时的沟通,业主与物业达成共治共识。当期导演岳月摄
把问题亮出来,让20余年未解的心结面对镜头打开
拆迁、拆违、腾退,是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头等难题,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严峻考验。
现实中,有的钉子户以死相逼拒绝搬迁,有的一家三口蜗居10平方米的棚户区拒不签约,还有的老城区居民不满补偿价格在原地僵持数年……《向前一步》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位于北京西城区达智桥胡同的杨椒山祠,是明代忠烈杨椒山的故居,也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在历史上还曾是“公车上书”千名举子出发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大杂院。
为保护文物,让杨椒山祠尽早恢复原貌、面向众人开放,西城区2016年启动了此项腾退安置工作。院内曾居住的67户居民中,陆续有58户腾退,还余下9户未签约,安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让安老先生想不通的是,连廊共8间房,其余7间房都已取得承租房本,为何他的面积13平方米的连廊房无法补办房本,也无法获得腾退补偿?
从不到一岁便住进院儿里的安老先生难舍儿时旧房,情绪一度失控,节目的现场录制几次中断。“我要维权!”“有的给补偿,有的不给补偿……是不是政府需要给我个合理解释?”收到腾退通知三年来,依旧居住在杂院儿的安老先生都没能走出“13平方米”这道坎。
与安老先生一样在杨椒山祠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另一户未腾退居民“愤愤不平”地闯入节目录制现场,拿起麦克风进行“声援”——“讲法我讲不过你们,但我们老百姓就认一个‘理’儿!”
围在录制现场的人群越来越多。但面对政府给出的安置方案——价值711万元的安置房和62万余元的现金补偿,安老先生依旧拒绝,并几度哽咽。
“我们还是给当事人充分表达的机会。”在20多期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邵晶发现,不少民生难题的症结在于,当事各方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机会。
图为《向前一步》“历史镌刻的记忆”一期聚焦杨椒山祠文物腾退的节目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