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21次“问政”何以促成21次和解——电视节目《向前一步》搭建北京城市治理难题化解桥梁,政府与市民在此握手“言和”
52次抢麦,29次深鞠躬,18次失声痛哭……人们不禁疑惑,是一档什么节目让人如此激动?
北京卫视一档城市市民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向前一步》,把城市治理难题亮出来,请当事人、基层干部、调解员、媒体观察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甚至邻居一起面对面交流,通过主持人层层设问、专家解释引导、基层干部耐心解答,从诉求、法律、政策、情理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各方的困难和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解和关怀
10月13日,在《向前一步》“主人与管家”一期的录制现场,图为节目组与政府人员、沟通团一起调解业主、物业纠纷。经过10个小时的沟通,业主与物业达成共治共识。岳月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漫子
52次抢麦,29次深鞠躬,18次失声痛哭……人们不禁疑惑,是一档什么节目让人如此激动?
历时210小时录制,92名基层工作人员与41名当事人参与,在21期节目当中,178次对峙,12次愤然离席,47次拥抱,最终将21次分歧化为21次和解……什么样的节目能够让困扰城市多年、不愿碰不敢碰的民生难题一一得到化解?
随着节目播出,天坛核心游览区内20户居民全部迁位,为天坛恢复全貌争取了时间;东直门南小街工程正式启动,拆除违建十几处;西城区继华康里之后,又陆续启动了京报馆、五道庙等多处文物的腾退安置;曾经的当事人竟自发成为义务调解员……政府与市民在此握手“言和”,人们说,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一档城市市民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向前一步》做到了。
10月13日,在《向前一步》“主人与管家”一期的录制现场,图为节目组与政府人员、沟通团一起调解业主、物业纠纷。经过10个小时的沟通,业主与物业达成共治共识。当期导演岳月摄
把问题亮出来,让20余年未解的心结面对镜头打开
拆迁、拆违、腾退,是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头等难题,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严峻考验。
现实中,有的钉子户以死相逼拒绝搬迁,有的一家三口蜗居10平方米的棚户区拒不签约,还有的老城区居民不满补偿价格在原地僵持数年……《向前一步》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位于北京西城区达智桥胡同的杨椒山祠,是明代忠烈杨椒山的故居,也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在历史上还曾是“公车上书”千名举子出发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大杂院。
为保护文物,让杨椒山祠尽早恢复原貌、面向众人开放,西城区2016年启动了此项腾退安置工作。院内曾居住的67户居民中,陆续有58户腾退,还余下9户未签约,安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让安老先生想不通的是,连廊共8间房,其余7间房都已取得承租房本,为何他的面积13平方米的连廊房无法补办房本,也无法获得腾退补偿?
从不到一岁便住进院儿里的安老先生难舍儿时旧房,情绪一度失控,节目的现场录制几次中断。“我要维权!”“有的给补偿,有的不给补偿……是不是政府需要给我个合理解释?”收到腾退通知三年来,依旧居住在杂院儿的安老先生都没能走出“13平方米”这道坎。
与安老先生一样在杨椒山祠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另一户未腾退居民“愤愤不平”地闯入节目录制现场,拿起麦克风进行“声援”——“讲法我讲不过你们,但我们老百姓就认一个‘理’儿!”
围在录制现场的人群越来越多。但面对政府给出的安置方案——价值711万元的安置房和62万余元的现金补偿,安老先生依旧拒绝,并几度哽咽。
“我们还是给当事人充分表达的机会。”在20多期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邵晶发现,不少民生难题的症结在于,当事各方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机会。
图为《向前一步》“历史镌刻的记忆”一期聚焦杨椒山祠文物腾退的节目截图
于是,把问题亮出来,请当事人、基层干部、调解员、媒体观察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甚至邻居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主持人层层设问、专家解释引导、基层干部耐心解答,从诉求、法律、政策、情理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打消当事人顾虑,使各方的困难和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解和关怀,成为《向前一步》节目的一个特色。
“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不可能瞬间就完成,一定要经过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这个思想转化,不是我说你听的‘思想动员’,也不是我讲你听单向的‘命令通知’,而是你说我说大家一起说,说出你心中苦闷,说出心中的心结。当彼此观点都被了解并给予充分尊重,很多问题就有可能在说与被说、听与被听的过程当中融化。”邵晶说。
节目组的室内访谈部分首次把演播室设置在朝阳区五方体育馆的篮球场,将篮球场中线设置为“分歧线”,以被沟通者能否向前一步跨过分歧线为悬念,赋予节目“少数人向前一小步,社会公共意识向前跨越一大步”的寓意。导播周熙皓摄
多一次有效沟通,就少一次诉讼,少一次法院的强制执行
为了给出一个解释,为了百姓心心念念的“理”字,节目组将政府工作人员、居民安老先生等相关群体与节目沟通团聚在一起,“打开天窗说亮话”,现场为安老先生解疑,列出解决办法。
从《物权法》《合同法》到《文物保护法》,从不同安置方案的得与失,到近年来政府对文物腾退保护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历史遗留问题的变化与进展,由7人组成的沟通团从不同角度摆出“账本”、给出细节、给出事实、给出出处。
《向前一步》里各利益方细数的每一件事,虽然看起来不是天大的事,却无一不是百姓的心头大事。这些事的背后,每一件都是政府正在办的实事,都是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
为了帮当事人疏解疑惑,节目形态除设置外景调查环节外,室内访谈部分首次把演播室设置在篮球场,将篮球场中线设置为“分歧线”,以被沟通者能否向前一步跨过分歧线为最终悬念,赋予节目“少数人向前一小步,社会公共意识向前跨越一大步”的寓意。
“大家站在线的两侧,在平等的沟通与精彩的意见交锋中,最大程度释放公共政策的理性与善意,为更多人进行公共政策解读,建立公共意识。”节目组策划人员表示,这档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政府与市民都能“向前一步”,跨越脚下的“分歧线”达成共识。
图为《向前一步》“历史镌刻的记忆”一期的节目截图
虽然是只有10厘米宽的一条线,却需要迈出一公里,甚至更长的路。经过数百小时的调研,节目组意识到,每一个具体的民生问题往往牵扯着复杂的个人感情和历史原因。事情的解决方案有没有法律依据?社会层面占不占理?感情层面有什么障碍需要跨越?这三方面都要照顾到。
邵晶说,面对政府比较刚性的政策,市民有时不免产生抵触情绪。电视节目作为第三方介入,则提供了对话的可能性,“有时可能就是一个特别小的私人误解,导致了长期‘对立’,误解解除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里不仅是明末忠臣、重臣杨椒山的故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带着‘公车上书’的一千多名举子从这儿走出……我们在尽早恢复文物原貌,使之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心愿是没有分歧的。”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的一席话让安老先生陷入沉思。
当北京市西城区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申申几度安抚安老先生的情绪,并以一位女儿的口吻泪目劝慰老先生“为您身体考虑,您不能再激动”的时候,安老先生潸然泪下。
“您对院儿里情况熟悉,对文物的历史也都了解,顺利腾退后,我们希望为您保留一间工作室,使您成为我们的特约研究员,以后为大家讲述杨椒山祠的故事。”当孙劲松拿出一纸聘书交到安老手中,老先生终于欣然接受。
讲法讲理讲情,才能共情共鸣共振。在中国,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靠的是邻里的守望相助,靠的是普通百姓舍小家为大家,靠的是政府公职人员的付出,也许法理情兼顾才是深入观众内心、打动观众情感的关键。
结束录制后的第三周,节目组收到消息:安老先生已签署腾退协议,并将自己的腾退安置房分了一部分给妹妹。这个消息让正在录制新一期节目的邵晶和同事们感到欣慰。“多一次有效沟通,就少一次诉讼,少一次法院的强制执行”。
图为《向前一步》“历史镌刻的记忆”一期节目的截图
市民与政府的“向前一步”,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久未解决的重大课题。
老城区腾退、违建拆除、停车难、文物腾退、物业费收费难、加装电梯收费、棚户区改造……多年来首都建设和治理转型阶段的一只只“拦路虎”,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恰恰是《向前一步》节目组关注的焦点所在。
能否让普通电视观众引起共鸣,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城市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成为节目组选择选题的唯一标准。城市建设本身在推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节目组的选择有很多,但真正符合标准又可操作的选题并不多。
像拆迁中的未搬迁人员,小区自治中需要居民投票解决的物业问题、老楼加装电梯问题等,往往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意见,要达到具备基本共识、可以去演播室录制的程度,至少需要准备两个月。
还有许多20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需要在一期节目当中解决,这对节目组是很大的工作量和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握手言欢的圆满结局,殊不知其背后是节目组长达数月的调研、准备,以及演播室内外长达十余个小时的连续录制。”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
自今夏首期开播以来,在21期节目当中,《向前一步》节目调解了因少数居民不肯签约,导致1800多户居民无法回迁的棚户区的改造;调解了因居民20年不交物业费导致无人管理的弃管小区的物业管理纠纷;解开了因拒绝拆除违章建筑的居民代表的心结……
“过去我们见到的很多情感调解类节目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是借助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的‘老娘舅’式家庭纠纷赚取收视率,”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淞认为,《向前一步》避开了洒狗血式的节目形态,以综艺形式来实现民生问题的和解、矛盾的化解和群众的理解,在政府与市民之间真正架起一个沟通桥梁,真正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并且推动了北京新政的实施效率,在家国情怀和个体利益之间达成了一个化解和握手。
节目播出后,市民超出预期的理解与参与,已成为推进首都城市治理的根本动力。比如《天坛的心愿》一期在6月29日播出两个月之内,天坛核心游览区的20户居民全部迁出,这为天坛恢复全貌争取了时间;《北京记忆》一期节目播出后,华康里117户居民已实现完全腾退,西城区立马启动了京报馆等三批20处的文物腾退;不少老居民看了《向前一步》以后,看到了政府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坚决和坚定,不再犹豫,签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节目播出后的第五天,东直门南小街工程正式启动,拆除违建十几处;还有的当事人在节目播出一周后,主动邀请工作人员上门测量,他现在已经成为节目组的义务调解员……
孙劲松介绍,文物腾退项目的实施单位把已播出节目的链接做成二维码印在宣传材料上,这已成为最有说服力的政策宣讲,“那段时间我个人平均每天接待两到三拨群众的来信和来访,表示支持文物腾退,还有不少居民主动邀请我们对其住所进行文物认定,形成了加速文物腾退保护的良好舆论和社会氛围。”
办好一件件群众家门口的事,传递的就是一座城市的温暖。“这档节目反映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变迁,揭示了城市成长和进步当中所面临的一只只‘拦路虎’,还有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坎’。向前一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统一思想的过程,向前一步的结果,其实就是不断凝聚力量的过程。”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说。
在11月底北京市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召开的电视节目专题研讨会上,曾经的当事人、如今的沟通团成员张海力也来到了现场。“我想说,《向前一步》节目组为群众,为百姓,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表达诉求,为调解百姓利益解纷,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平台,在我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与我们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