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原本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8个字。
当时上海媒体评论说,这不仅切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为“上海城市精神”扩了容,更是一次上海向“外面的世界”深思熟虑、更高层次的姿态表达。
仔细体会,这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发展智慧。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就是这种发展智慧的一个缩影。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是其内在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他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6日,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习近平又作出进一步阐释——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当天,习近平专门来到人口密度较大的虹口区,看市民驿站、问老人生活、谈垃圾分类,城市治理这朵花绣得好不好,就体现在这些细微处。考察过程中,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习近平叮嘱,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谋划长远,科技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上海是一座创新之城。每到上海,习近平也一定会提及创新。
2014年5月到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