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3岁院士又拿180万助学!他一件衬衣却穿30年
据华中科技大学7日发布的消息,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材料学院教授崔崑,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他和夫人朱慧楠教授于2013年设立的“勤奋励志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贫困学子。据了解,“勤奋励志助学金”设立至今,崔崑院士和夫人共捐资600万元。
崔崑院士介绍,此次他除了给“勤奋励志助学金”注资,还修改了评选细则,把资助上限由两年变成三年。这个国庆假期,4名受崔院士资助的学子专程来看望了他。
捐出420万积蓄设助学金
2013年,崔崑将一家人省吃俭用积攒的420万元捐给华中科技大学用于设立助学金。当时,崔崑谈到捐资助学的初衷时说:“我和老伴算是高龄了,生活上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工资还有一些结余。我们和女儿曾经商量过,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要捐款回馈社会。”
根据《“勤奋励志助学金”评选规则》,获得该助学金的条件之一是“学习勤奋努力”。崔崑说:“根据我一生的工作体会,一个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要勤奋。同时,年轻人要有一生的奋斗目标,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据悉,对助学非常大方的崔崑夫妇生活上却一直很节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可以穿30年。2013年捐钱设立奖学金时,崔崑夫妇都住在校内院士楼,没买房子;家里的家具比较老旧,电视甚至还不是液晶的;平时就在学校买菜,自己做饭。
四个字概括一生:勤奋报国
“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四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崔崑如是说。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1944年,崔崑考入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1948年留校任教,随后与钢铁结缘。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让他将特殊钢定为日后的研究方向。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那时,我国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但却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崔崑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买不到仪器设备,就带着同事们自己动手做。4年后,终于建成了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
1981年至1991年,崔崑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他还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6种列入国家推广计划,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
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
“我们想给崔老安排个秘书,帮他整理资料,可是他拒绝了。自学电脑、亲自整理书稿,连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原书记郑恩焰介绍。2006年下半年,崔崑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写书,克服种种困难,于2012年完成《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175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
很难想象,当时已是80多岁的老人,如何独自学习计算机软件、打字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家顾海澄教授称,“这是钢的百科全书,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教学中,崔崑也以“实干”作为招收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
学生不多,是因为崔崑要求严格。“我招的学生,进门时学历有高有低,但个个都想干事、能干事。反之,那些只想混文凭的人,我不欢迎。”崔崑介绍,学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崔老师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张同俊如今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他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书稿出来后,崔老师专门让我们两位弟子看看有没有毛病,我们将热力学方面数据重新算了一遍,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