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周鑫在公司位于北京房山的研发中心对产品进行调试(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170家科技企业的340项最新创新成果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静静陈列……
5年前,这里展出了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和健康等一批创新成果。5年来,这里历经4次改造,焕然一新。
“展示中心是世界看北京科技创新的窗口。这里不仅是为了展示成果,同时还在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中心主任梁爱民说。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历史上,这里诞生了数个“第一”: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翟立新表示,中关村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
5年来,中关村全面深化改革。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
筑巢引凤、聚才引智。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正是人才管理改革的具体举措,旨在为外籍人才提供包括企业注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支持。
来自也门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阿哈迈德在2017年底通过了有关部门审批,很快就拿到中国“绿卡”。
“拿到‘绿卡’时很兴奋,我还与工作人员击掌庆贺。”阿哈迈德回忆。此后,他便一直在中关村创业,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制作阿拉伯语新闻信息推送平台。如今,像阿哈迈德一样的外籍人才,中关村已有近万名。
参观者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自动驾驶汽车(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肯尼亚小伙马希阳(左)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厦的“藤蔓国际双创空间”和合伙人内莉·恩乔罗格协商创业项目(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