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让生态涵养区安心压轴——北京生态补偿机制调查之三

2018-07-31 14:40:15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除了创新、完善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清水镇也热切盼望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各村在保护好山水资源的前提下,培育绿色产业,激活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因为全镇有64%的面积位于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清水镇在产业发展上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门头沟40多个低收入村中,清水镇就占了20个。仅靠区里的转移支付,这些村不可能一蹴而就“脱低”,更不可能长远致富。

来自市属国企、城区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给清水镇带来了希望。“市里制订的对口帮扶低收入村的政策,对我们镇太合适了。”贾卫东说。清水镇的生态环境没得说,精品小农业也在起步发展,但怎么把山水资源、精品农产品资源,包装好了推销出去,对于观念相对闭塞的山里人来说是个难题。但城里人的思路就会开阔得多。就在前不久,一家企业到结对的低收入村考察,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和一套套闲置多年的农宅,当即就有了搞高端民宿的想法,这是山里农民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让污染方向治理方支付资金,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例如2015年本市出台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规定上游区向下游区排水时,需进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如果水质不达标,将给下游区政府治污补偿。这也是北京首次在水环境保护上出台生态补偿办法。

而让城区丰富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生态涵养区流动起来,帮助山区镇村把良好的生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是生态补偿的另一种路径。“这是跨区域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张义丰说,城区以人才、资金、项目等形式支援生态涵养区建设,有助于山区镇村培育起符合自身定位的生态产业。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之后,山区保护生态的动力才会更持久。

关键词:生态补偿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