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虽然把黑格尔奉为精神偶像,但是并没有像“门派”中其他师兄弟那样人云亦云,而是认真寻找黑格尔理论中的漏洞和破绽。马克思不仅真正继承了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辩证法的精髓,而且发现了他一生受用无穷的“批判的武器”。
后来,马克思来到《莱茵报》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并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于是马克思也与黑格尔产生了“裂痕”。这要从莱茵省计划颁布《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说起。该法案不让贫苦农民去捡枯枝,因为在林木所有者看来这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但是,农民祖祖辈辈都靠捡枯枝来维持生计现如今却成了违法行为,这让贫苦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和法律都是“理性的化身,它永远坚持公平和正义”。但现实却出乎马克思的意料,愤怒的马克思彻底看清了资产阶级法律和国家的虚伪性,也令马克思与黑格尔“渐行渐远”,反而促使他开始研究经济学,直到后来“唯物史观”的诞生。
总结《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教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曾经“傲慢地”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可见,马克思此时已经完成了对自己思想导师的超越。
虽然马克思如此“傲慢”,对黑格尔的思想大批而特批,但他对黑格尔这位哲学大咖还是充满敬畏的,或者说,马克思对待黑格尔也是很“谦卑”的。他在《资本论》的序言里坦承了黑格尔的伟大:“当人们把黑格尔当做一条死狗的时候,我却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可见,马克思不仅傲慢地批判黑格尔,而且也很“谦卑”地敬畏黑格尔。
马克思是“傲慢”的,但这是一位思想英雄的伟大气魄,是胸怀人类的崇高志向;马克思是谦卑的,但这是一位思想英雄对待真理的虔敬。这两种气质决定了马克思成为伟大的天才思想家。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