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闯海人”经历的改革故事

2018-04-13 10:34:2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从每小时60公里到每小时250公里,盛恩维见证了海南铁路的蜕变。

从一条铁路到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再到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速铁路,遇水搭桥,迎难而上,天堑变通途,盛恩维所经历的海南铁路蜕变折射的正是海南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

1988年,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这一年,27岁的陈良刚离开武汉,南下海南。谈起刚到海南的最初印象,巨大的现实落差让陈良刚十分感慨:“海口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女同志戴着斗笠骑着三轮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

1988年的海口,三轮车就是出租车。资料图

1991年,陈良刚放弃海南汽车冲压厂“铁饭碗”的工作,进入一家研发汽车发动机的私营企业工作,誓言“我要闯一闯,来证明自己的人生。”

这年,海南省第一次科技大会决定实施“科技兴琼”战略。科技在助推海南经济特区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也为陈良刚的事业带来新的拐点。

在一次科技展销会上,陈良刚看中了一家研制超滤膜的机构。直觉告诉陈良刚,这是一个商机,因为超滤膜能将污水变成达标的纯净水。于是,陈良刚与这家单位开始合作共同研制、推广超滤膜。1992年,陈良刚正式成立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然而,第一款产品做出来,从实验室到市场暴露出的问题出乎陈良刚意料。产品过滤效果虽好,但却无法使用。用户使用几分钟,过滤膜就破了。3个月后,这家研制超滤膜的单位“撤退了”。当清华大学相关专家告诉陈良刚“这项技术有前途,关键是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得实用”时,陈良刚下定决心,要将产品做得又好又实用。

“闯海人”陈良刚。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陈馨怡摄

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的高材生不搞发动机,开始天天下实验室,研究超滤膜。“我到现在还是企业的首席实验员,我做了20多年技术,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对超滤膜进行不断改进、创新。”陈良刚说道。

1998年,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陈良刚研制的家用型毛细管式超滤机荣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这是我第一次代表海南企业在全国科技界‘亮相’,也是我的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起步。这要感谢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陈良刚想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

如今,陈良刚的企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超滤膜生产企业,其所生产的设备在26年间,从工业走向民用,从海南走向世界。

“时代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时代,再努力也没有用。特区是一个试验田,思想开放,国家重视,加上我们的闯劲、勤奋和努力,才能在这样的土壤上,长出我们这样的企业。”陈良刚感叹道。

谈到30年来海南的发展,陈良刚感慨万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海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其说是海南的变化,不如说是中国的变化。”

勇立潮头、握准时代脉搏,一代代“闯海人”的努力,凝结成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也让更多先进技术从海南这座曾经落后的小岛走上世界舞台。

埋头苦干

近年来,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南省发展的总抓手。旅游业已经成为无数海南青年的创业选择。林维就是其中一员。

1989年出生的林维来自海南省保亭县什进村,是个地地道道的黎家人,也是真正成长在改革时代的青年。

过去,林维所在的什进村是保亭县有名的贫困村,当地人靠天吃饭,每当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粮食减产,常常不够吃。

黎族姑娘林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