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兼容并蓄,吸收外来
侯老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他多方面、多种艺术形式汲取营养、经过自己融会贯通的结果。在侯宝林之前,相声一直都以“说逗”为主,从他开始,“学唱”与“说逗”融合在一起,使相声表演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他向同行学,无论是擅长于说传统段子的马桂元、高桂清,还是擅于学唱的阎笑儒、武奎海,无论是擅长于改造传统节目、创造新段子的张寿臣、常宝堃、戴少甫、马三立、郭荣起,还是撂地演员刘奎珍等,侯老都把其优长变成自己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京韵大鼓、京剧、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都被他巧妙地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他向国外学,收集国外民间笑话,借鉴国外喜剧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本土化”移植。“兼容并蓄”可以说在侯老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回顾他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之路,我们深深感受到:曲艺的发展不仅仅要“聚光”曲艺界,还要有“余光”,关注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更要有“远光”,用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胸,把曲艺放在世界文化当中去考量它的美学价值和创新路径,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因交流而更加多彩,因互鉴而更加丰富,在博采众长中不断实现至臻至美。
做好传承与创新,我们要紧随时代,面向未来
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被提升到了重要层面。创新与继承是一对辩证关系,我们说的传承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不是一味地回头看,而是与时俱进的传承、面向未来的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传承。创新是优秀艺术家的高度自觉和可贵品格,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是一切卓越艺术家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侯老是当之无愧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响应着时代的呼唤,组织“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进行改革,去掉“荤口”、净化语言,突破了旧相声的格局,将相声艺术带进了全新时代。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相声,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为了曲艺的长远发展,他晚年告别舞台,潜心钻研,对相声及曲艺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可以说,没有侯老的大胆革新和与时俱进,没有他宽广的眼光和高远的追求,就不可能有相声的华丽转身。今天的我们,也应当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与时代同行,大胆创造创新,让曲艺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播说唱团65年来,就是走的继承和创新之路,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像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姜昆、李文华等一大批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侯老是我们中国广播艺术团光荣的旗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沿着他的足迹,不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新演员新作品,不断开创新的演出形式,为我们的观众带去更多的笑声和力量,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冯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