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说服那些激愤者的时候,用了这么一句老话:“不以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在我看来,西红门等地的大整治大清理,其实就是这句老话的现实表现。不曾深入城乡结合部的人,很难了解所谓安全隐患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在看到大量现场图片和实地报道之后,应该就能够理解,对待那些积攒已久、格局固化、利益错综复杂的安全问题,不用霹雳手段是很难斩断乱麻的。把人们从
“三合一”、群租房之类的住处清理出来,目的并不是要赶走外地人,而是要避免类似火灾一再发生,是要保障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先要活着、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这难道不是更高的悲悯吗?当然,受到诟病的问题也出在同样的地方。在大清退的初期,“菩萨心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一个小视频的时代,外界的人们看到的是寒风中的身影、废墟般的现场,悯惜和悲情的感觉从中油然而生。人们从粗暴的具象中,是很难理解隐含的慈悲的。但这种急躁的、不顾及执行对象的难处和感受的做法,很快被有关方面所意识到。蔡奇书记在第三次深入西红门镇指导工作时就指出,专项整治要体现人文关怀,要讲究方法,工作要做到家。他在温和地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并没有苛责基层的工作人员。这也许是意识到,由火灾所引发的安全焦虑,很可能是系统性的,也只能通过系统的调适才能缓解。从这之后,一系列带有关怀色彩的行动得以展开,外地务工者在找到新的机会的同时,旁观者的心结也开始慢慢纾解了。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曾说到过,一个转型的时代,不可能是无痛的。作为首都的北京,其实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不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和人群,会被疏解出去。你今天是北京人,明天就可能是唐山人或雄安人,这不是由户籍或阶层所决定的。
我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外地人,我眼里的北京,是一个由北京人和外地人共同建设的城市,也是一个容纳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城市。在这里,不会有人因为你的口音而歧视你。北京的活力来源于它的包容性,但这种包容性同时也带来了大城市病,散在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安全隐患,正是这种病症的突出体现。你所悯惜的那群人,很可能正住在冷库的上面,很可能睡在煤气罐的旁边,很可能挤在不人道的鸽子笼里,你不能对此置若罔闻。
你所要做的,也许只是理解,也许只是分享那种痛感,并期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没有火光和浓烟的城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