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农田院士”朱英国的育种人生

2017-08-29 08:45:49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课堂放在稻田里

“做水稻育种就是要不断下田实践,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选出好种子来。”这是朱英国写下的科研心得。

朱英国特别注重深入实地观察指导,在育种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都要坚持下田做实验,亲自指导对水稻的观察,避免认识粗浅。

“入学前,先下田。”这是朱英国招收研究生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9月才报到,但在入学前,都会跟着教授下田做实验。水稻抽穗扬花期间,学生们还会到鄂州实验基地实习。

“研究生第一堂课就是在田里上的。”胡骏是朱英国的研究生,只要是朱老师的研究生,都会有这样的上课经历。“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都必须来到育种稻田现场,要求学生到田里看看水稻样子,分析长势。”

杨代常是朱英国的得意门生,他是朱英国在“稻田里”发现的。1975年,在湖北省沔阳县进行杂交水稻种植推广培训时,朱英国发现20岁的小伙子、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杨代常对水稻种植有浓厚的兴趣,有一股子拼劲,是个难得的好苗子。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首届插班生,在朱英国的鼓励和帮助下,杨代常考上了武汉大学。后来,杨代常又成为朱英国的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士生。他出国留学又回到母校,跟随恩师,追逐“水稻之梦”。

农业科研常常与“苦、累、脏”联系在一起,朱英国常鼓励学生:“敬业精神很重要,生活苦点没关系,精神不能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怀揣农学研究梦想的青年学子,将汗水洒在稻穗上,把足迹印在田地间。

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朱英国认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他的梦想是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让饥饿远离中国,造福世界人民。他一直坚持“高产、优质、广适、高效”的标准,既要保证大面积高产,还要兼顾碾米、食味、营养、卫生、储藏等品质;除了抗虫抗病性强,还要适应我国的气候环境,甚至要适应东南亚等国外环境。

“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红莲”家族中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在几十年间陆续诞生。

“红莲型”“珞优8号”被认定为超级稻,连续8年都是湖北主推品种,连续5年是长江流域主推品种。2014年,这个品种的试种区域已经拓展到中南五省,种植面积2136万亩,增产稻谷10.68亿公斤,获得直接经济效益6.292亿元人民币,为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42.71亿元。如今,“红莲型”杂交稻种子出口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累计约3亿斤,并开始在非洲育种,不仅惠及5亿中国农民,还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