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焦点访谈丨美国以为自己咋都有理?事实却啪啪打脸
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一年多的时间里,美方对内对外一直在散布两种论调。一个是“美国吃亏论”,这种论调认为,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存在巨额逆差,美国吃了亏;另一个则是根据“吃亏论”生发出来的“美国受益论”,论调是: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能让美国从中大大受益。那么美方的如意算盘是如何打的?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按照美国商务部的口径,2018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为4192亿美元。但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贸易逆差为3233亿美元。两相比较,相差了近1000亿美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这个差别一个是有转口贸易的原因,就是通过第三方进行的贸易,美方的统计说这是从中国的进口。所以它就会把对中国的出口低估,进口没有低估。”
那么美国怎么算这笔账呢?在双边贸易中出口和进口的计价是不一样的。美国在统计货物进口额时,它按到岸价格计算,这中间包含了从中国口岸到美国口岸所发生的国际运费、保费等。而统计货物出口额的时候,按照的却是不包括上述费用的离岸价格计算,显然这种不一致的计价方式夸大了美中贸易逆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说:“由于到岸价格中是含有运保费的,在我们的贸易统计中,实际上运保费和货物货值这两块是分开的,运保费是计入到服务贸易统计中的,美方其实把两者给混淆了。把运保费计入整个货值里面,就夸大了我们的货物贸易顺差,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货物出口。”
此外,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被高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输美商品61%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加工贸易。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是主要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众多“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技术都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中国在加工、组装环节形成的增加值只占最终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但美国在算账时却按照最终产品价值都算到了中国出口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