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铁柱向记者确认,这一材料的实际种植面积为四五十平方米,测产了几百株,亩产量为折算而来,是一个“理论评测结果”。
“这就应该说清楚,否则容易引起误会。”李立秋说。
李立秋反复强调,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确实不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刚需,但耕地红线的坚守也是底线。如何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个大课题。所以,研究耐盐碱水稻,做粮食安全的战略技术储备很有必要,从学术上来讲,他支持深入研究。也许有一天,我们还真能研发出适应高盐环境的真正的海水稻。
“抗盐水平不错,产量水平也不错。”童继平坦言,从耐盐碱水稻研发的角度来看,海水稻确实有所突破。
但让专家们“意难平”的是“浮夸”。“本来这些年,科技界就有浮躁之风。做研究可以,但别总想着‘抓眼球’。拿商业营销那一套来做包装,就丢了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严谨、客观。”李立秋说,这才是业界专家跟海水稻“较劲”的主要原因。
原标题:凌启鸿:“海水稻”名不符实,大规模发展滩涂种植缺乏现实性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执笔的《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日前发表在《中国稻米》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