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日神剧,形象跑偏折射三观缺陷
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琳琅满目中难免出现鱼龙混杂,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久被诟病的抗日神剧,在虚无神化和无限夸饰中,导致历史真实淡化,艺术呈现也随之跑偏。一方面,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人物,把民族情结过度表达、扭曲表达;另一方面,把主要人物肆意神化,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完美无缺的救世之主,或者正能量超群、历百难不死的江湖豪杰。还有的主人公形象油头粉面,全无半点英雄气概。这些都是对历史原型游戏化、极端化的表现,难以获得观众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同。
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反之亦然。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更可怕的是,出“神”入化的剧情与动作设计,不仅未能取得正向激励效果,反而引人入“胜”——爱国情绪被绑架,历史事实被堂而皇之歪曲,人物形象被理所当然恶搞,更甚者,则吸引诸多青年观众从简判断、盲目点赞、随意模仿。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还原人物以“人”的气息,还原历史以“史”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造,既是艺术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军事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勃勃生机的必由之路,更为挖掘人性、叩问生命的哲学命题创造和提供必要的理性思辨基础。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体现在对“史”和“实”进行创新性还原,而不是截取偏向于表达一己之意的题材或用无节制创作来“神化”“俗化”英雄。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当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
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相得益彰,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益。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才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
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纷至沓来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当务之急。
新华社济南3月21日电(记者邵鲁文)在山东费县烈士陵园,每天都有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鲁南铁道游击队杰出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张洪仪的遗体被安葬在烈士陵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