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民营航天挂上“高速档”,美国模式不是唯一选项
参考消息网6月4日报道 最近,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不时被外媒关注,起因主要是上月首枚民营自研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成功发射。而这并非孤例,4月份中国另一家民企也曾完成其商用火箭的发射,有舆论称,这是美国以外第一枚取得飞行成功的民营火箭。此外,中国民企在火箭发动机方面的技术也获得外界称赞。
有舆论指出,外媒的关注不仅是对中国太空雄心的窥探,也意味着一个新商业时代的到来。
中国民营航天产业正在萌芽
美国航天新闻网的观察显示,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的数量正不断增长,它们经常占据有利可图的市场,正在取得非常真实的技术突破(或者至少正在迅速赶上西方)。国内媒体同样注意到,仅就数量而言,我国目前粗略统计已有超过60家民营企业涉足商业航天领域。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民营航天大约从2015年起步,几年下来成绩较好的是一些小卫星研发公司,火箭公司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目前为止民营公司对中国航天整个发展格局还不能起到明显的改变作用,民营航天才刚刚开始。
近年来,美国私人公司SpaceX不断取得火箭研发重要进展,并且受雇成为NASA接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两家私营公司之一,不少国人盼望中国也能诞生自己的强大民营航天企业,认为民企模式将越来越有优势。对此,黄志澄认为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不能幻想一口吃个胖子,而且重要的是,不要把民企和国企对立起来。
黄志澄认为,航天不同于一般行业,需要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目前民营企业要做出成绩来,还是必须建立在国家60年航天工业发展基础之上,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够爬上更高的台阶。
黄志澄说,印度、日本、欧洲、俄罗斯、中国在航天领域都是以“国家队”为主,但美国在这一领域是没有国有企业的,这和美国早年推进航天发展的模式相关。因此美国能够出现目前这种强大的私人航天企业,更多还是由于美国自身的渊源。
黄志澄还认为,当前中国航天国企、民企各有优势,但民企刚刚起步,其整体实力与国企无法相比。两种企业模式应该相互取长补短,最好是能够相互融合。因此,他提出了中国商业航天应该走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的观点。
商业航天时代,民企大有可为
1958年即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的黄志澄目前已年逾八旬,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他谈到,中国航天有自己的特色,一路走来已经创造了民族的辉煌,航天发展是技术不断递进的一个过程,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危机感,也同样需要耐心。
黄志澄认为,民营航天在当前整个航天范畴中仅是其组成之一。他把航天领域大体分为了三类,即:公共航天、军事航天和商业航天。
他介绍说,公共航天是指载人航天、深空探索等宇宙探索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军事航天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也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商业航天则是按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
黄志澄说,这三部分并非截然分开,比如军事航天和商业航天相关联就成了军民融合的部分,公共航天领域以美国为代表,已经从21世纪初开始让私人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国家出钱来资助企业研发和技术应用。
而具体到商业航天上,黄志澄认为,卫星的应用将占据未来商业航天产业的半壁江山。“比如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物联网)、卫星遥感(农业、地震、气象、城市和海洋等的信息监测)、卫星导航(北斗)等。”
另外一个商业重点是火箭发射,同时也包括一些航天基础设施的应用,比如发射场和测控网等。
“航天科普教育活动也相对现实一些,比如打造航天和太空的电影、主题公园、博物馆、夏令营等。比较新兴的还有太空旅游,目前美国正在搞,以后可能会更加大众化。小行星采矿、月球资源开发等是目前世界上有一些畅想,但有待去实现。”黄志澄说,“商业航天大体上是这样一个层次,比较现实的,马上要发展起来的,还有一些未来的愿景。”
事实上,无论哪个航天领域,技术进步与业态繁荣都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种投射。美国航天新闻网说,西方往往将中国航天业与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划等号,现在是该抛弃这一固有印象的时候了。
当媒体上开始出现商业航天风口渐近的声音,中国民营卫星、民营火箭开始吸引外媒的目光,商业航天产业的未来正在引发思考。正如黄志澄所言,国企和民企如何更好地结合,需要更多探讨。无论如何,关键还在于要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