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宝富:让互联网+爱心走得更远
近日,河南省太康县女孩小凤雅网络善款疑似被其父母挪用事件引发舆论热议。
网上曾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小凤雅的父母通过水滴等平台为患病的小凤雅募集善款15万元,可他们并未将善款用于女儿的治疗,而是挪作他用,直接导致女儿的死亡”。其间,有公益组织甚至专程赶往太康农村对当事人进行“贴身”监督。尽管经查证,小凤雅的父母挪用善款谣传不实,网友们亦多调头致歉,但该事件引发社会对网络救助问题的热议并未因此停息。
笔者认为,尽管网络救助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实与欺骗,但是网络救助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网络可使你我的爱心散播开来,我们应该对他人有更多的信任。
任何人有自私的一面,同时也都有善良的另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他心灵的深处也会有最柔软的地方。只是,这颗善良种子多数时候都是“潜伏”的,需要特定的情景来激发。
人类善心的如上特征决定了个体公益救助的“即时性”特点,即人们在慷慨伸出援手时并无计划,多是偶被某种情境感染的即时而为。该特点决定了募集捐款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舆论界需让社会大众尽可能听到弱势者的痛苦,让其“潜伏”的善心不再潜伏;另一方面慈善组织需广设分支机构,有义工、雇员等众多人力去做“化缘”之类劳动密集型苦差事。这是传统社会慈善行为的一贯特征。
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却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平台可快速、广泛地将身处困境、危境、绝境者的遭遇生动地展现在你我眼前,让你我情不自禁地为其不幸抱以同情,进而慷慨地施以援手。
然而,人类的善心又是最不容被欺骗的。于是在网络公益盛行的今天,自媒体“爆料”诈捐和善款被挪用现象很容易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在网络陌生人社会下,只要这类消息出现三五次,就会让本就脆弱的网络捐赠变得更加焦虑、敏感。原本可使爱心走得更广、更远的网络救助势必因此遭受挫折。所以,网络救助行为要走得更远,还需要有关方面的严格监督。
首先,鉴于合法公益基金会已有相对成熟的善款募集、管理、使用规范,应明确规定没有合法公益基金会参与的网络救助只适用于小额救助,非小额救助必须有合法公益慈善组织的参与,以确保网民善款不被挪用。由于网络捐赠可减少大量人力物力,公益基金会相关管理费也应相应降低。
其次,发布小额救助的平台须具备必要的资质,且应经过民政部门严格审批;同时,加强捐赠者的信息保护,以免网民捐赠时担心泄露身份信息等。
再次,平台必须严把小额救助发起和“验收”关,从源头和归宿双向的角度遏制诈捐和善款挪用现象。网络平台既要严审求助者材料的真伪,也要开辟专区让求助者及时发布所得善款去向的证明材料。民政部门应设热线供群众举报诈捐和善款挪用行为,方便及时对网络捐助进行透明化管理。(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