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资产“套利”的传统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对货币变化、资产价值变化的可能性都十分敏感,“跑跑跑”甚至可以说是李嘉诚这种“套利”模式的天性。
几乎是在继续加仓欧洲的同时,李嘉诚再一次出售了其在香港的业务。这一回,李嘉诚要卖掉的是其在香港的固网业务——和记环球电讯。2017年7月30日晚,和记电讯香港发布公告称公司同意以144.97亿港元现金代价(约合125亿元人民币)出售HGC全部股权。
而在高价卖掉香港业务的同时,李嘉诚却在欧洲大肆买买买。就在7月27日,长实地产、长江基建集团发布联合公告,拟成立合资公司以收购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供应商istaLuxemburgGmbH(简称依斯塔)及其附属公司,收购价格合计约414亿港元。
虽然对于该交易的原因,和记电讯香港在公告中解释称,该交易将使本公司得以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向客户提供核心业务——流动通讯服务,但公众普遍解读为,这是“李嘉诚跑了”的延续。虽然近年来,李嘉诚及旗下公司数次高调否认,但李嘉诚正在“跑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需过度解读“李嘉诚又跑了”
对此,包括内地和香港都有不少人呼吁,“别让李嘉诚跑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呼声呢?
笔者认为,李嘉诚代表的是一种“套利”商业模式,并不是当前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防控风险,李嘉诚跑与不跑都要做,我们需要保持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定力才是关键,不必夸大“李嘉诚跑了”的危害。
对于“李嘉诚跑了”,我觉得,人们更多是信心层面或有一些杂音,因为李曾经多次从香港房地产波动中“逃顶”并“抄底”。我们需要正视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是必要的,但也无需过度解读。事实上,在如今复杂的环境下,即便没有“李嘉诚跑了”的杂音,也会有其他杂音出现,防控风险、发展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产业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投资的产业:
一类是占主业的地产、建筑、码头等大地产项目,尤其在内地几乎以地产类为主。实际上,李嘉诚跑与不跑,内地及香港资产增值空间有限已经是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事实,并不需要李嘉诚发出什么信号。显然,如果说“李嘉诚跑了”影响到信心有点言过其实了。
另一大类就是通信、能源等资源类项目,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类只要完成初期投资,形成成熟的网络之后,无论卖给谁都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
李嘉诚父子对新经济并不敏感
透过对李嘉诚产业的分析,我们更能发现一个事实:李嘉诚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资产“套利”的传统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往往对货币变化、资产价值变化的可能性都十分敏感。它不是基于“创新”创造价值并获取利润,而是依靠类似李嘉诚对“套利”的敏感。“跑跑跑”甚至可以说是李嘉诚这种“套利”模式的天性,实际上这种“跑跑跑”,并不必然是“逃顶”,而是需要寻找更大的“梯度”而已。例如,李嘉诚在内地的地产项目就错过了暴涨的最佳获利机会。
一个更能佐证的事实是,李嘉诚在新经济面前并未展示出“商业之神”的敏感性:一是其子李泽楷在投资互联网和互动电视融合的项目——电讯盈科时,李嘉诚当初并不看好;二是李泽楷卖出腾讯股份,错失高达4000亿的投资获利机会,也是李嘉诚的“盲区”。这说明在新经济面前,李嘉诚父子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客观地说,从信心等方面而言,“李嘉诚跑了”也许会带来一定的眼前困难,但毕竟这不是未来的方向。无论是香港或者说内地,不可能为了留住李嘉诚而在资产泡沫上进行妥协,那才是真正的经济风险。窃以为,除了必要的应对措施以外,我们更需要看清楚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保持产业发展的定力,保持更为宝贵的“市场精神”。一个代表“套利”模式的“李嘉诚跑了”不足虑,而代表实业、新经济的任正非、董明珠、马云、马化腾们才是内地及香港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