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华视点 > 正文

防洪这件事,不是三峡没用,是手机太给力(3)

2016-07-11 14:45:30  观察者网    参与评论()人

三、三峡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三个问题要分析一下三峡工程的功过。不过国家防总的数据太粗糙了,很难从中分析出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伤亡。但我们可以尝试复习一下1994年三峡开工以来的全国伤亡数据

防洪这件事,不是三峡没用,是手机太给力2

从这个数据来看,如果剥离其他流域洪水伤亡(显然不关三峡的事)和三峡上游流域的伤亡(舟曲泥石流在三峡上游几千公里的白龙江),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进展和死亡人数的下降同步,尤其是三峡两次提高蓄水位都在死亡人数下跌阶梯附近。考虑到20年来总人口增加了1/6(2亿),长江干流中下游两侧的城市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洪灾对中国人的影响下降幅度比这张表反映的还要大。或许我还不能具体数出三峡救了多少人,但至少不能对着数据说三峡把问题搞的越来越严重。

四、谁制造了错觉?

尽管前面有事实有数据,但洪水新闻占据了朋友圈也是事实。为什么上次大洪水没有这样的声势呢?

因为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啊!

上次长江流域大洪水是2010年。那一年中国有舟曲泥石流,全世界也是一个灾害多发年:

数据显示2010年死于自然灾害者20年来最多

2010年是近20年来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之一。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373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灾难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过22万人死亡。

研究中心还指出,2010年共出现了182起洪水灾害,所造成的受灾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这一趋势也延续至了2011年,澳大利亚、巴西、斯里兰卡等地最近都遭到了洪水袭击。

但是,2010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手机功能还仅限于打电话,2008年下半年发售的iPhone 3G在中国是绝对的奢侈品。实际上,2009年中国才发放了第一批3g牌照。即便你是一个引领潮流的潮人,买了最新的智能机和3g服务,用手机拍照上传也是昂贵而低效的传播行为——自媒体网站还处于婴儿期。2009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内测,2010年10月,微信开发团队第一次开会,2011年1月微信才发布试用版。这意味着对于网络自媒体来说,2010年的洪水就像大禹治水那样遥远,至于1998年的大洪水,和砸死恐龙的小行星一样处于史前时代。这2016年的洪水对网民的威胁虽然远小于当年,但对于习惯于睡前刷手机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史上”第一次洪水,当然会有“史无前例”的网络影响。

然而,细想一下,那么多网民悠闲地坐在窗前拍楼下的一片汪洋,抱怨三峡工程的“错误”,恰恰说明他们觉得洪水没什么实质性威胁。而即时的洪水现场照片不断刷屏,反而证实了网络基站畅通,大多数基础设施未受破坏。这些多视角的照片和即时传递的灾区照片当然比过去的报纸头条更有冲击力,更能渲染洪水的威胁,让网民觉得这个国家在天灾人祸之下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但如果要对洪水的实际影响做有效评估,最好用二战时期的老段子来衡量一下自己接收到的信息:

1943年,美国空军向美国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寻求加固飞机的建议。飞机只能搭载有限重量的护甲,当时已有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机翼、机身中央和尾部。为何选择这些部位?因为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了弹孔。

沃尔德解释称,这样做是错误的。空军之所以见到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弹孔,是因为当飞机被击中机翼、尾部或机身中央时,它仍然能返航。沃尔德当时问道,那些被击中其他部位的飞机哪里去了?它们始终没有返航。瓦尔德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返航的飞机毫无损伤的那些部位。

参照这个老段子。如果你认为三峡工程增加了网络上对洪水的抱怨(进而认为洪水比往年更严重),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三峡工程保住了下游干流大堤的安全。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