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组搞错了服装,需要后期人员花大量时间来修补。
小女孩面对的大山和右图左侧的飞机,都是特效制作完成。
新京报即时新闻1月14日报道影视作品里,尤其是武侠、奇幻剧里的明星,往往耍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绝世武功”,配以一张张精致的面庞……引来粉丝们的追捧,而实际上很多镜头后面都包含了后期制作团队的心血。这些人自称为“影视民工”,默默无闻地为台前的明星做着“嫁衣”。大多数后期制作人员行走在能不能坚持的困惑之间,面对的挑战、承受的舆论压力都非常之大。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十位不同经历的后期制作员,听他们讲讲不为人知的行业故事。
学历普遍是职高
以为花两万能成好莱坞特效师
高中毕业以后,文季(化名)报读了影视后期制作学校,“当时没想那么多,在网上看了能把人培养成年薪20万的好莱坞特效合成师广告就心动了。”花了2万元学费完成影视学校的课程后,她发现“同道者”普遍学历并不高,职高学历的偏多,上课第一天教合成的老师坦白告知他们,只要愿意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合成特效师,高学历、高文凭在这里不管用。这句话当时就让文季心凉。
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行当得不到一些演员与摄制组的尊重,甚至有人就叫她“后期的”。但她并不认为这类工种不能出彩,每次看到自己经手做出的高难度合成图案都引以为傲。为进一步钻研技术,她自费在网上购买了许多书籍软件,没日没夜地练习,“我会用一个沙漏来计算做一个简单镜头的时间,最基础的那种,因为你需要从基础练,这样手才更快,每次快一点就奖励自己一个鸡腿。”
文季目前已经做了6年的合成师,在业内也小有名气。她说能坚持下来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对这行的兴趣,“现在很多演员不注重演技,你别说就算是抠像我们都要‘飙演技’呢:转场怎么缝合?台词怎样接洽?剧本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要非常清楚才能做出很好的后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她负责25集古装剧的镜头合成制作,她把剧本翻来覆去读了3次,需要合成的地方都倒背如流。不少同行开玩笑说她干脆把戏一并演了,用实拍,省得大家后期合成。
摄制组认为后期是神笔马良
山景、海景任切换,导演太善变
“我真的觉得自己眼睛要爆炸了”,王斌(化名)对记者说,他刚刚提交的作品,又被通知要换景,而这部青春网剧即将在下个月上映,留给他和同事的时间就只有三个星期,这一段时间他们全要睡机房了。
在王斌看来,如今的影视摄制组总认为后期是万能的,他曾遇到过一位充满奇思妙想的“善变”导演。拍摄过程中换了不少方案,拍一拍就想把山景变为海景,把蓝天变作星空,“每改动一次,看起来就是轻松的几个字,后期制作却需要花大量的工夫,我最怕听到‘换个景’这三个字,那就意味着今天又会无止尽地加班。”
他自嘲道大概导演和监制把他们当作了“魔术师”和“神笔马良”,想变什么就有,“如果真是为了作品质量改动我们觉得没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想当然、不必要的突发奇想,但我们不做也不行,整体来说做特效这一块太缺乏契约精神与前期规划了。”
演员不自律增加后期工作量
“一帧帧地遮眼袋,花了3天”
后期制作中的琐碎让吴俊(化名)经常有辞职的冲动,最后让他离开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擦卧蚕”事件。不少演员在拍戏期间不注重保护形象,例如在一部情感剧中担纲女二的C姓女星,平时拍戏马马虎虎,收工后就聚众开派对、喝酒,还长期熬夜。拍戏时,暗沉的眼袋在高清的镜头下尤其明显,化妆师想尽办法也遮不住,于是摄制组让吴俊一帧帧地P走这些眼袋。“因为动态镜头特别多,只有一张图一张图地擦掉眼袋,同时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说这一帧祛除过度,那一帧又太不明显,光擦她的眼袋就花了我3天时间。”
吴俊自认为是一个耐心的人,但每次想到因为演员不自律、没有好好保持自己的拍戏状态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心中就愤愤不平。枯燥反复的工作并没有为吴俊迎来赞誉,“电视剧播了以后我就收到这位女星的投诉,她说我把她的卧蚕P没有了,破坏了她的形象。那时候,我找不到什么再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最伤心被观众骂“五毛特效”
常和同学比较“擦钢丝”技术
秦武(化名)与黎娟(化名)是同班同学,他俩分别在不同的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谁的手快,做的镜头多;同时也会去网上看自己做出来的作品,进行一些比较。“我们经常做的是古装剧,涉及大量的抠像、擦钢丝、合成的技术操作。因为担心互评会有失偏颇,就经常到网站上去看评论。”
秦武做的一部古装剧由于镜头穿帮,本是清朝时期却出现了民国时代的电话,在网上立马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恶评,“因为那部戏给的时间太短,极大的工作量下我没有时间去一一检查,如今观众很眼尖,能够发现问题。”因此事,他不仅挨了领导的一顿大骂,扣了工资,更难过的是很多观众指责后期制作不用心,是“五毛钱特效”。“要合成的镜头太多,很多时候现场的场景布置也不走心,经常背景很乱,希望观众知道没有谁是想把特效做得一团糟,我们用了心,只是时间与资金根本不允许。”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在黎娟身上发生,她说幕后的汗水很多人都看不到,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将责任全盘推给后期制作环节,现在这对同学最爱做的就是互相抱怨,互相安慰,彼此鼓励着“抵抗差评”。
■如何规范后制行业
A特效统筹师
后期制作行业需要保护机制
从合成师做起,工作7年的阿杜(化名)已经当上了特效统筹师,他所在的公司属于中型视效公司,员工有60余人,经常在各个摄制组、项目上斡旋,他需要大量地接洽工作项目,但每次谈到的价钱都会让他心里发凉,甚至觉得不好向同事交代。“一部一两亿元投资的电视剧,后期能给100万都不错了,200万都顶天了。这种一般也会找大公司合作,轮不到小团队。层层沟通下来,能不能拿到这笔钱还要打个问号,分到具体个人身上就更少了。”
他透露这一行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行业的供不应求滋生出很多小公司,一次次无下限地降低“行价”,“据说有部电视剧就找最便宜的实习生、初学者做特效,他们没有一点经验,最终做出来的质量惨不忍睹,竟然还能在网上播放。”
去年年初,与一个片方的合作让阿杜几近崩溃。当时那个剧组赊账三个月,阿杜急得天南地北到处找人,生怕团队的这笔血汗钱不翼而飞。近期最让他气愤的问题是,发现后期制作行业缺乏保护,“现在有个特别不好的行业现象,也很常见。我有几次把项目谈得差不多了后来都夭折了,原来韩国公司用比我们低的价钱拦截这个项目。后来我发现原来韩国、加拿大这些国家有返税机制,他们支持本国的团队去其他国家‘接活’。更无奈的是,由于这行毕竟需要大量密集型劳动力,他们再把这个项目反包给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会以比初始价格低很多倍的价格来接下项目。”
说到这里,阿杜一声叹息:“大家都没办法,也找不到政策与维权途径,这一行也是廉价,就算再低的价钱,也会有人做。”他期盼能建立更公平的行业制度,保护本国后期制作团队的基本权益。
B视觉导演
做好前期准备,避免后期补漏
不同于他人,抠像合成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在视觉导演李毅(化名)眼里却是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他说做一个好的合成师需要太多东西,需要对行业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兴趣,需要有基本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造诣,需要长时间的累积。由李毅带出来的学生不少都就职于大公司,有的还加盟好莱坞特效团队。每当听到在国外的学生能用5个月心无旁骛地参与科幻电影的大制作时,他就感到羡慕,他表示自己每天把时间都浪费在担心演员表现的问题上。李毅无奈地表示,“一部影片就一个主演还好,有两个时间就会‘打架’,你等不到他,他等不到你,就只能轮着顺序拍再合成,这样大大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李毅的团队成员经常向他抱怨制作这些奇葩的镜头又辛苦又不讨好。
李毅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是演员不敬业,摄制的各个环节都不讲究,大大增加了后期的负担,“比如演员头套没戴好老是露边,化妆不够精细,服装穿戴不整齐……无论哪个小环节出了错,都要由后期来修补。”最近,李毅的团队要完成24小时时长镜头的后期特效,也就意味着四个月内他们要做完将近25000个镜头。一个镜头就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大家基本把家都搬来了机房,在那打盹、在那吃外卖,干这一行,能睡6个小时就谢天谢地。”
C后期制作人
还是要尽量实景拍摄
由刘猛执导的《特种兵之火凤凰》,在2013年开播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与口碑,专业军事小说作家出身的刘猛,对剧中硬件环节的真实效果要求严格,负责这部电视剧后期制作的团队也铆足了劲。曾参与全剧后期制作的李森(化名)表示,“刘猛对后制团队的要求极高,基本都是实景拍摄,若是例如一些长安街的镜头没条件实现取景拍摄,才会搭棚,最后选择绿幕。”拍摄时,剧组只有一架真的直9直升机做实景拍摄,但电视剧画面中却同时出现了4架,这是由制作团队在没有绿幕的情况下,一帧帧地“实抠”出三架逼真的直升机,而这个合成镜头基本没有观众看出来,说明“中国的后期技术不是不如国外”。但是,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有一个角色肩上的军衔少了一颗星、领花佩戴也有误,后期制作只能一点点地去修补,“这样的问题是最难对付的,修改这个小细节、几十秒钟的镜头就要花上一个星期。”
D视效设计导演
好作品应把70%的钱花制作上
从事多年现场视效设计的导演王靖(化名)最钦佩的同行是陆川,无论是《可可西里》还是《南京!南京!》,他都要求严格,坚持实拍。“《南京!南京!》当时是在长春搭的景,高圆圆、刘烨等主演也没有拿很离谱的片酬,这才是真正在做一部战争片。”
王靖坦言中国的影视行业想做出更多好作品,需要把70%的钱花在制作上,30%的经费给演员,而现在恰恰相反。
王靖表示幕后团队的辛苦大多数观众都看不到,“我有一个朋友做厂工的,通告非常多的情况下基本没时间睡觉。当时他在极寒的外景地拍摄,有一次就累得睡着了。我们特别着急,几个人马上去摇醒他。要知道极寒地区,打个盹万一冻死了怎么办。”
现在王靖成立了自己的后期制作公司,经常看到很多员工在电脑一动不动坐一天,他都会发火,让他们注重劳逸结合,“他们很累,所以我们公司制定了一个政策:吃泡面要罚钱,因为希望他们能健康点,多补充些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