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乘中国职业安全治理科技提升之势 走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每一步

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 保障中国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乘中国职业安全治理科技提升之势

走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每一步

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秘书长毕强

恩慈: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各社会组织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

毕强: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了部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必须坚持的理念,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则是结构性的,基础性的,更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包括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企业层面甚至到家庭,公民的参与,应该说大应急大安全框架建设对我国公共安全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应急工作成效显著,现在全国安全形势保持平稳,救援行动科学高效,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内的和国际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依然存在各方面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强化应急基础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手段。在应急管理体系上的链条上作为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我想主要还是两个方面,一是“防”,二是“救”,社会组织都有深度参与的空间和机会,特别要是在危机应对、风险管理和韧性治理等方面,做好智囊和技术支撑,在社会治理多员参与体制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不同,专业性不同,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社会组织在“防”上要从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上做工作。要树立安全风险韧性治理理念,推广更加系统全面的韧性治理模式,构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要站到宏观思维的角度去认真研究事前转型,为政府建言献策;要站到系统思维的角度,研究完善法律法规;要站在更高的目标上,研究更可靠的安全标准;要站到治本的角度,研究更实用的公共安全与应急文化体系;要站到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去做好技术咨询服务,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超前化的事前预防转型。在“救”上,要利用专家资源,在应急基地建设、应急装备技术推广、应急产业发展、应急法规标准制修订、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救援专家支撑等方面搭建平台,做好技术服务。总之,就是社会组织要履行职责,践行宗旨,把“治未病”、防风险、守底线的要求贯穿于新时代社会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发出社会组织声音,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我国大应急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乘中国职业安全治理科技提升之势 走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每一步

恩慈:凭借您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请问中国各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毕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独有的组织形式使得他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对激发社会活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数量上增长,结构上也在优化,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国家和社会治理理念持续创新,以及从上到下构建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多元治理模式,对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认可,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广阔履职服务和发展空间,使社会组织更进一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步入快车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大量的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科学定位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承接载体。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空前重视。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也标志着社会治理在党的领导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字头行业协会商会,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协同性功能,在政府提供普惠性服务的基础上,行业协会商会能够进一步提供更专门化的服务,以进一步满足基层需求,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治理中的局限和不足。社会组织的存在强化国家和社会治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基层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国家和政府的需要,我们有理由挺起腰杆来在党领导下发展好社会组织,建设务实高效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更广领域、更深层度上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在中国社会治理中会发挥更重要作用。

乘中国职业安全治理科技提升之势 走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每一步

做为在我国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与应急管理领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较大、实力较强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组织,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自1983年成立,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我国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一个社会组织应起到的作用。特别是从2015年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协会紧紧围绕实现“坚持党建引领、搞好‘五大服务’、致力健康发展,朝着‘世界一流’协会目标奋力登攀”的战略构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不断深改革、扩职能,抓建设、强内功,提能力、增本领,树品牌、拓市场,优服务、赢信誉,展作为、创效益,谋发展、增实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吸纳各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加入专家团队,已经在化工(危化)、矿山、冶金工贸等领域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定、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科学技术奖项评审及其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支撑、推动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应急管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