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坚兵 访应急管理部人事司原司长杨玉洲

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 保障中国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恩慈:请您分析一下中国目前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和问题都有哪些?

杨玉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及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全局,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近十几年来,政府、高校、学者不断呼吁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有四个渠道:党校、高校、培训机构、工作实践培养。党校系统中,中央党校是我国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代表。同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2个省级党校设置了应急管理教研部或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其中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近年在持续推进。

暨南大学2008年开始招收应急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暨南大学举全校之力,整合多个专业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自此以来,设置有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也不断尝试教学改革,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加强。

2012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党中央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关于“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应急管理学科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代表性高校先试先行,依托自身学科核心优势,高水平开展研究生培养层次公共管理学科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

2021年8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完成备案的学位授予单位自设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

2021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这些部署与举措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坚兵 访应急管理部人事司原司长杨玉洲

2021年,应急管理部决定将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组建应急管理大学,引起广泛关注。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依托应急管理系统所属院校,按程序和标准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同时也指出:“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部署20所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并开展硕士、博士培养工作。在本科教育层面,相继出现一些应急管理类新专业。

2022年6月30日,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名单,除军队单位以外,全国高校共有3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卫生应急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二级学科,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相关交叉学科。

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上述专业的院校共涉及88所。其中,开设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的院校最多,共涉及79所,同时开设两个专业的院校有7所,同时开设5个专业的院校仅有1所。在职业教育层面,中等职业学校已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专业,高等职业学校暂无应急管理专业类别,但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成立应急管理学院,还有一部分学校在原有相关专业下开展应急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同时,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建立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包括建立灾害管理部长会议机制。务实推进国际合作,组织国际安全应急论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每年选送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和培训,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安全生产和减灾防灾能力。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救援,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安全应急培训。多措并举,培养了国际型人才队伍,提升了我国应急管理队伍和应急救援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既有存量风险、又有增量风险,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持续加大,这些都对应急管理人才提出了较大需求与挑战。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取得了不错的硕果,其学科教育也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我国应急管理教育起步偏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整个教育体系还难以满足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模不足、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设置上不能很好地适应需求、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不完善、条件资源较匮乏、人才培训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融合工学、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人才教育模式仍在探索当中,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恩慈: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应急管理人才的良好职业素养都包含哪些内容?

杨玉洲: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人才是第一资源。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对专业人才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应急管理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应急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急理论技术与管理知识,能够在公共安全、矿山、建筑、化工、消防、机械、电力等行业和领域,从事应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发、分析设计、管理评价、检测监控、教育培训、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等工作,并能解决实践中复杂应急技术与管理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急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是需要具备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持续强化思想意识,展现出高度的政治素养,能够在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应对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冲在前、作表率,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决策与应急指挥能力。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指挥救援行动。这就要求人才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三是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例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模拟训练,以提升应急处置的精确度和效率。四是需要具备迅速学习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以应对不断演变的环境和挑战。最后,由于应急管理通常涉及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人才需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以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协调。

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坚兵 访应急管理部人事司原司长杨玉洲

恩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如何完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