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3)

版本: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这本《我是谁?》是段义孚对过往人生的一次系统梳理。该书的原稿成型于1999年,是段义孚在69岁那年写下的自传。

与多数人的生命轨迹不同,段义孚并非是从童年的“炉台”逐渐走向成年后的“宇宙”。恰恰相反,由于外交官父亲的工作性质,童年的段义孚就已经是位“世界公民”,辗转于多所城市,甚至从未在一个地方住满五年,直到成年之后才逐渐向内收缩,专注于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关于“地方”的感知,因而该书也是介绍“地方感”这一思想的专著。除此以外,读者还能从这本书中窥见一位赤诚学者对于亲密关系的内心独白。

诚如该书的中文译者刘苏所言:“《我是谁?》的魅力在于,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里,去看见个体生命在不断破碎与重建、踟蹰与前行的过程里呈现的意义与价值。”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

《回家记》

译者:志丞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1月

在离开故土63年后,2005年,75岁的段义孚受邀回国参加一场建筑学会议。在完成一系列学术交流行程后,他也开启了一场久违的“回家”之旅,这本书便是当时那段旅程的记录。从长途飞行落地再见北京的第一印象,到重返南开(中学)校园牵动起的过往回忆,再到长江沿线的游历,段义孚描述了在不远不近的位置观望故土的印象,其中交织重现着东西方两种文化在其人生中留下的痕迹。段义孚始终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他这样一位世界主义者而言,故土的归属感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次旅程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朱阿兴全程陪同。据其回忆,段义孚常常在景点游览中途就以身体不适为由回去休息,后来才发现,回房间后的他其实多数时间会坐在床沿写东西,记录下沿途的见闻与感受,行程过半时已经记了满满四大本笔记。这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本《回家记》。

撰文/申璐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