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客到常住,河北教师成为村庄的记录者
1961年出生的王瑞胜,是“漫话墙子路”的主笔。村里老人笑着说,王老师是个作家,他每天忙着做“采访”工作。王瑞胜是河北兴隆县六道河镇中学的退休语文教师,他在1998年常住在墙子路村,成了墙子路历史的最忠实“粉丝”。
10月26日,王瑞胜在村民家采访,1961年出生的王瑞胜,是公众号“漫话墙子路”的主笔。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东边的青灰岭山脉、南边的凤凰岭山脉、西边的锥峰山脉和北边的青龙山脉,合围成一块盆地,缓慢流淌的清水河从山间村旁穿过。王瑞胜和老伴张桂云住在村西边的房子里,屋外是一片开阔地,长着成片低矮的灌木,人推开门的声音,不经意间惊起喜鹊从枝头向远山的方向飞去。
出身于兴隆县农村家庭的王瑞胜,是在1982年考上家乡高中,去一个乡镇做了民办教师,而后在1993年,自学考上了河北平泉民族师范学校,拿到了大学文凭,去了和墙子路村十公里远的六道河镇做语文老师。
王瑞胜少年时候读过赵树理、鲁迅、梁实秋的作品,最喜欢读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小说里的大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故事里一对年轻人勇于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乡村里的故事,最迷人的是那种关于追求自我的故事。人们在大自然里,无所畏惧地生长,敢于追求理想,敢于和命运做抗争,这是我喜欢的乡村的模样。”王瑞胜说。
10月26日,王瑞胜在采访间隙拿起村民的乐器梆子,开始互动。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墙子路村的花会,带给了他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那会儿,我们兴隆县的也去墙子路看花会。好一个墙子路村,三座石头城门高大巍峨,推车的、赶马的、挑担的,人来人往;城里面踩高跷、说书的,热闹非凡。”
王瑞胜回忆,当他在六道河镇工作的时候,经常去墙子路村姐姐家,再后来,他就索性搬到墙子路村常住。结识了村里的很多老先生,他们一辈子勤勉踏实努力,凭借自身本事把家人照顾得很好,而且对陌生人友善,哪怕是公益表演节目,也很用心完成每一个动作细节。
“名不见经传,事没惊人之举,语无豪迈之壮。然而,披阅他76年坎坷的人生命运之路,却为之动容,甚至催人泪下,抑或发人深思。”这是王瑞胜在给蔡宝库做传记时写下的话。
蔡宝库是被村里人称为“死了九次、活了九次的人”。童年时候,和家人在战火里流离,几次遇到炮弹在身旁爆炸;中年承担过多家务,大病几场,全靠自身素质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到了晚年遭遇瘫痪,竟然从病床上逐渐康复,现在打起快板不手生。
10月26日,蔡宝库在村中戏楼上表演。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