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报告文学丨三亚港门村战疫记 (3)

黄色小楼501房,正是苏玉一家的租住处。

此时,一家四口已经去了隔离酒店。而因出现喉咙发干、身体发热等症状的苏玉,又被转运至三亚中心医院。“妈妈,你不要怕。”女儿不停地打去电话,安慰她不要紧张,好好配合医生治疗。

苏玉成了港门村的“1号确诊病例”,黄色小楼也成了该社区的第一个高风险区。

此时的苏玉感觉“羞愧极了”,得知楼里邻居因她而被要求足不出户时,她想挨个发信息道歉,可一想,她根本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甚至连他们叫什么也不知道。

这些与苏玉一家住得最近的“陌生人”,后来常常在窗边伸头打探。

窗外多了一顶迷彩帐篷,也多了几个白色身影。“大白”之一名叫欧国伟,是港门村社区联防队队员。8月2日一早,得知“港门村可能出现确诊病例”的他,被安排到了这里值守。

高风险区,怕吗?不怕。欧国伟起初的感受和邢维正一样。但出门前,女友还是反复叮嘱他,“能带的防护装备都带上,不要嫌麻烦”。该带的确实都带了,只是当他守着那条空荡荡的小巷时,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是在另外一个港门村。

小巷之外的港门村,此时此刻,却是嘈杂胜往日——

8月2日,三亚宣布在各区开展区域健康筛查核酸检测。收到短信、电话、广播以及网格员入户上门通知的社区居民,从高矮不一、年代不一的自建房中涌出,路边排起长队,从一条巷子紧凑而弯曲着伸进了另一条巷子。

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的社区干部们,觉得庆幸:幸好不是冬天。

无关冷暖,只因人多。港门村街巷密如蛛网,出入口就有22个。每逢入冬,操着各地口音的候鸟人群涌入,加上本地住户以及平时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数量最高时达到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