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行车过程均有电脑记录,但写惯日记的他仍保留这个习惯。时间一长,一个个本子也就摞了起来,注入岁月的重量后,留到现在反倒成了铁路发展的印迹。
翻开泛黄的牛皮纸封面,第一本日记的首页这样写道:“机车是前进型6589号蒸汽机车,车次是1532次,从景德镇站出发开往绩溪站,需要运行8个小时。”
时间回到1993年5月1日,新司机余向阳首次上岗。当时他开的是蒸汽机车,功率小,牵引能力弱,行走的区段虽然很短,但单程一趟就要徒手铲十多吨煤。余向阳经常一路上被熏得灰头土脸,出发时衣装整洁,一到目的地却全身乌黑,只见明亮的眼睛和一口白牙。下了班他往往是精疲力尽,倒头就睡。
老司机见证春运25年变迁
说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春运。“旅客多,人员杂,登车乱,到处都是挑着扁担、肩扛背包、三五成群追车奔跑的旅客,切记待人员全部上车后再发车。”他在笔记中记下蒸汽机时代中国铁路春运的场景。
余向阳还记得那会儿大家都穷,回家过个年也不容易。一到年底,售票厅买票的人总能排起长队,好不容易买了票,候车室却进不去,乌压压一片涌满人。乘客过五关斩六将挤到站台却上不了车,后面的人推着前面的,恨不得把人从车窗扔进去。车门一关,列车开动,站台上总能见到几件落下的行李,而在塞满人的火车上,车门处过道里,能回家的游子安心地睡着。
“现在在手机、网络上就能买票,不再需要排长队,更方便了。普通的列车里面都有空调,冬暖夏凉,有的甚至还能看电视。饮水、上厕所也都很方便,方方面面都好多了。”开了25年火车,余向阳能感受到旅客的人流量与日俱增,但铁路快速发展,人们候车的舒适度和上车的有序性都有很大的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好,“坐车回家已经不是很大的负担,应该是一个愉悦和轻松自信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