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中国大地上两颗巨星完成了生命的谢幕。一位是为亿万人解决温饱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另一位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两位院士,一个用稻香填饱了中国的肠胃,一个用柳叶刀护住了千万人的肝胆。他们看似行走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却在“救国救民”的信念中殊途同归。
面对国际社会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时,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就是中国回应粮食安全质疑最完满的答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时,中国正深陷粮食危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亲眼见过饿殍遍野的景象,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用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要让中国人吃饱饭,必须攻克主粮!”他常说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020年,第三代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病房里的袁老连说三个“好”字。当年90岁高龄的他许下第三个梦想:“攻克中国的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如今,这三个梦想均已超额完成。2023年,青岛海水稻基地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691公斤,曾经的“不毛之地”泛起了金色稻浪。袁隆平团队更在阿联酋沙漠中种出“海水稻”,让中东国家惊叹:“这是中国的‘绿色魔法’!”
从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到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从湖南的试验田到非洲的推广基地,这位自称“农民”的科学家,用六十余载光阴兑现了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誓言。在实验室,他是严谨的科学家,是将毕生心血献给土地的“无双国士”;在排球场上,他是灵活的“主攻手”,80岁时仍能扣杀得分;面对年轻人的表情包,他幽默回应:“这是要让我当网红啊!”他的衣柜里永远备着20元一件的格子衬衫,却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奖金全数投入基金会。他说:“名利对我如浮云,我最大的财富是躺在田里的稻谷。”
本文转自:新华社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压力大、节奏快的“紧张时刻”
2025-03-12 11:45:58张伯礼教你科学放松告别焦虑国之栋梁,永垂不朽;后辈榜样,永记心中。先生的贡献永远镌刻在祖国的丰碑上,后辈定将继承遗志,为国奋斗终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送别国之脊梁黄旭华,鲜花和留言静静诉说着人们的思念
2025-02-10 19:08:43这是给黄旭华院士的鲜花留言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吊唁仪式上,人们用鲜花摆成潜艇和海浪的形状,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今天,黄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举行,各界人士前来送别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2025-02-10 13:36:05黄旭华院士的吊唁仪式上花海摆成了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