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通过外媒放出“只有我能阻止普京”的豪言时,全球舆论场瞬间被点燃。这位深谙媒体法则的政治老手再次用争议性言论制造话题漩涡,在舆论狂欢中巩固政治基本盘。然而,这番看似自信的表态背后却暗藏三大战略误判,可能让本已复杂的俄乌局势更加危险。
特朗普选择此时发声绝非偶然。正值其面临多重司法调查之际,塑造“国际危机解决者”形象成为转移视线的关键策略。他通过塑造“唯有我能与普京对话”的救世主形象,回应支持者对其外交能力的期待,同时向共和党潜在竞争者发出警告。他还刻意唤起2018年赫尔辛基会晤的“高光时刻”,试图淡化国会山事件后的负面形象,完成从“争议总统”到“战略大师”的话语转身。
特朗普的“掌控论”存在三大认知偏差。他将俄乌战争简化为“个人意志对抗”,忽视俄罗斯深层次的安全诉求与地缘战略考量。这种卡通化的战略思维正是其任内对俄政策反复摇摆的根源。即便在任期间,特朗普对俄政策也受到国会与军工复合体的强力制约。如今失去总统职位,其“斡旋者”身份更显虚幻。当前俄乌前线已形成“绞肉机”态势,任何外部斡旋都需直面战场既成事实。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在绝对实力面前可能沦为天真的理想主义。
这番言论可能引发三重连锁反应。乌克兰可能误判美国对俄政策走向,在谈判中采取更激进立场,导致前线态势失控。克里姆林宫若将特朗普言论解读为“美国对俄政策可能转向”,可能暂缓战略收缩步伐,延长战争进程。民主党政府需花费额外政治资本澄清立场,削弱对俄政策连贯性,正中克里姆林宫“分而治之”下怀。
特朗普的“普京掌控论”实质是冷战思维的现代翻版。将国际政治简化为领导人意志的碰撞,忽视制度性约束与结构性矛盾。这种思维在核时代尤为危险。刻意制造“没有我不行”的权力幻觉,实则暴露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危机——当制度性决策被个人化表演取代,国家战略便成为政治秀场的牺牲品。
朋友提到,现在任何政策利好都比不上让股市上涨来得有效。确实,当前国内最严重的问题是信心缺失。即使政策再密集、口号再多,如果不能直接提振市场和民众的信心,就难以迅速见效。而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
2024-10-18 15:05:41大V:能立竿见影提振信心的唯有股市今天,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司马南偷税案件处理情况。前期,税务稽查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大V”司马南涉嫌偷税,依法对其开展立案检查。
2025-03-21 10:21:39网络“大V”司马南偷税被罚超900万伊朗近期公布的一段导弹袭击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的导弹发射场景震撼,不仅展示了其军事实力,也激发了国际社会对其战略意图的深度探讨
2024-10-09 19:36:19大V:伊朗的导弹攻击暗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