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开心的事儿除了吃大餐,就是收压岁钱了。压岁钱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它被称为“厌胜钱”或“压胜钱”,是一种装饰品,正面印有吉祥话如“万岁千秋”“天下太平”,背面则有龙凤、龟蛇等图案,用于辟邪祈福,不流通于市面。
到了唐宋时期,送真金白银作为压岁钱的习惯逐渐兴起。唐朝时,宫里流行在春节“立春日”散钱。《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生子后,唐玄宗赐洗儿钱以驱邪,这一习俗随后传入民间。宋朝以后,春日散钱和洗儿钱的风俗融合,形成了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朝时,“压岁钱”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寓意给晚辈带来好运,保佑他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传统的压岁钱金额不大,长辈更看重的是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希望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安顺遂。红包的出现比压岁钱晚,但发展迅速,用途广泛。现在不仅限于春节,婚礼、生日、乔迁等各种喜庆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尤其是移动支付普及后,电子红包更是风靡一时,让祝福能随时随地传递。
压岁钱一般是长辈在除夕或初一给晚辈,传统做法是放在孩子枕头下过夜,据说这样能驱邪避凶。而红包则更为灵活,晚辈可以给长辈,朋友、同事之间也能互发,时间也不局限于春节。压岁钱金额通常固定且不高,重点在于心意和祝福;红包金额则根据场合、关系亲疏和个人意愿有所不同。
压岁钱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年俗文化,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亲情。红包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交属性,用来维系和增进不同人群之间的感情。无论是压岁钱还是红包,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下次收到或送出压岁钱、红包时,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背后的文化含义,让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压岁习俗历史悠久,相传压岁钱可以镇压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最早的压岁钱并非用于交易,而是铸造成钱币形状,供人们佩戴玩赏,作为吉祥物
2025-01-28 23:02:38压岁钱其实不是钱快过年了,许多家长在准备年货的同时,也开始为孩子们准备压岁钱。压岁钱是孩子们新年里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家长们对此也十分重视。不过,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压岁钱的来历和发放的具体方式
2025-01-14 19:38:3850元够给10个小孩发压岁钱2月2日,在安徽宿州,一位舅舅为外甥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用“雪王”袋子装了18公斤的一元硬币作为压岁钱。这些硬币总共约有6000枚,每袋3000个,重量达到了孩子们能够提动的极限
2025-02-03 14:23:31孩子们收到舅舅18公斤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