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AI技术也被用于造谣。这种技术可以生成文本、图片、视频与录音,彻底打破大众“眼见为实”的传统认知。例如,“湖南怀化满载杨梅的果树被洪水淹了一半”实为杨某运用AI技术将河水与果树图片拼接在一起,故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导致部分群众信以为真,引发民众恐慌。“福建南平松溪县遭遇严重大风袭击,造成枣岭街一人死亡”实际是用AI编造而成的网络谣言视频。10月中旬,新疆喀什、阿克苏地区相继发生地震,部分自媒体罔顾事实,利用AI技术拼凑网络旧图,编造完全与事实不符的地震废墟或灾后救援图片,混淆视听,严重误导网民。
还有一种常见的谣言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这类谣言把以往发生的灾害、其他地区的灾害,或者与之毫无关联事件的照片及视频,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当下灾害的现场状况。例如,“浙江台州黄岩泰隆银行发生火灾”,实际上是2019年11月黄岩泰隆银行外围架子着火的旧事。“贵州福泉某中学起火”,则是违法行为人李某某为博取眼球、吸引粉丝,将网上某地一段着火视频发布在自己短视频账号,并配文称某中学学校着火。
短视频平台是这些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相对于图文,短视频有声音、有场景、有影像,很容易诱导网民信以为真,而AI技术的应用,使场景“定制化”,进一步增强了谣言的迷惑性。
探究造谣的动机,部分网民和自媒体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关切赚取流量,进而获得商业利益。也有一些人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通过恶意散布虚假信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更有甚者试图通过制造混乱来影响政府形象或舆论走向。
从内容来看,谣言的时间、地点、形式大多与实际事故灾情存在一定关联。事故、灾害发生后,舆情关注极易出现“焦点偏移”。受认知偏差影响,网民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对该事件关联性较强的“舆情周边”产生兴趣。此时若官方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达,就为谣言提供了滋生空间,极易引发舆情“次生灾害”。这也凸显了谣言搭蹭热点、似是而非、博取关注的特点。例如,“广东大亚湾石化区发生火灾”“上海一化工厂突发火灾浓烟滚滚”就是利用人们对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视以及对环保安防设施(火炬)的不了解,杜撰并扩散严重失实的事故类谣言,蓄意制造焦虑,扰乱社会秩序。
谣言不仅会造成社会恐慌、增加不必要的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压缩了真实信息的“生存空间”,占用了本已紧张的信息资源通道,甚至掩盖官方发布的准确信息以及受灾受难群众通过网络寻求帮助的真实需求,对抢险救灾、应急处置工作产生困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在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面前没有看客,需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从。要对信息发布渠道进行甄别,做到“去伪存真”,以有关部门权威发布为准,切勿听信“炒冷饭”“博眼球”“带节奏”的谣言。同时积极参与监督举报,为打击网络谣言贡献力量,为网络空间注入更多正能量。
退休后,本应享受安宁的晚年生活,但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上了老年人的积蓄和健康。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以下是三种常见的诈骗套路,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务必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金和健康
2024-10-24 14:37:09银发觉醒!务必守住养老钱随着2024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不法分子开始活跃,他们非法获取考生及家长信息后,散播虚假消息,营造紧张气氛,设计多样的欺诈手段,严重干扰了高等教育招生的正常秩序
2024-06-15 12:32:50@考生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