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保暖可不只是多穿点!当第一条秋裤被翻出来穿上,刺骨寒风割到脸上,保温杯里泡起枸杞,今年冬季的“速冻模式”正式开启。很多地方似乎没有秋天,气温一降就是十几度。昨天还穿着短袖到处走动,今天恨不得裹上羽绒服。
寒冷的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冻手”。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冷空气”可以划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四个等级。最冷的是“寒潮”,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判断为“寒潮来袭”:1日内降温幅度≥8℃,或2日内降温幅度≥10℃,或3天内降温幅度≥12℃;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伴随着降温的,往往还有大风和雨雪天气,使情况更加恶劣。
作为身体的最末端,手和脚往往最先感觉到寒冷。很多人一到冬季,每天都手脚冰凉。冷空气的刺激也会使鼻腔变得十分干燥,打喷嚏、流鼻涕是常见症状。身体遍布的“温度感受器”一旦感觉到冷,大脑就会发出相应指示,让各器官和系统都活跃起来,保持体温稳定。
冷空气带来的健康危害是全方位的。比如:
- 呼吸系统:干燥的冷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受损、气道收缩,引起咳嗽、咳喘、痰液增多等呼吸道症状,并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低温会迅速增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尤其对流感相关肺炎患者影响最大。 - 心脑血管系统:冷空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和脑部负担,提高血管内斑块破裂风险,进而增加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疾病的发作风险。 - 消化系统:气候寒冷会使胃肠道血液循环减慢,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导致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病症。天冷时,人的活动量减少,加上吃得油腻,消化系统的负担大大增加。 - 皮肤:不少人一到冬天,耳朵、手指、脚趾等“肢体末端”就容易生冻疮。干冷空气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和过敏等问题。 - 关节问题: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寒冷会加重症状。“老寒腿”虽然不是冻出来的,但也确实怕冷。研究表明,“冷”的健康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滞后时间较长(1天至4周)。
应对寒冷,应注意以下几点:
- 长时间泡脚、洗澡最好不超过30分钟,水温不要超过45℃,否则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 使用取暖器时选择有“3C认证标志”的设备,保持适宜温度,不要长时间开着,以免造成火灾。 - 室内烤炭火取暖或在车内关窗开空调睡觉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打开窗户通风。 - 不要完全不动,室内适度活动,天气好时外出运动。
合理穿衣也很重要。如果只穿三件衣服,可以这样搭配: - 最内层:贴身层,可选择棉毛衣或速干衣; - 中间层:保暖层,如抓绒衣、羊毛衫、薄羽绒背心等; - 最外层:防风防水层,如冲锋衣、棉服、羽绒服等。
保护好头和脚,选择合适的帽子、围巾、袜子、鞋子。保温也要保湿,使用暖气、空调、电暖器调节室内温度,使用空气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解室内湿度。适量饮水,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适量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速度,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寒冷的能力。冬季应多吃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吃一些温性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有各类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较为脆弱,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诊。希望我们都能享受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天。
冬季保暖可不只是多穿点!
寒冷的冬天,即便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有时到了室外还是冻得直哆嗦。其实,这可能是穿衣方法不对
2024-12-15 14:31:18羽绒服里穿短袖竟然更暖和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8日至20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将达10℃以上。19日和20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将降至3℃左右,请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2024-10-20 10:26:00北京多地气温已经跌破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