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每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都是全球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活动,涉及气候资金、政策目标等议题,关系到各缔约方的切身利益和全球的清洁未来。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这些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大会聚焦气候融资、国家自主贡献、损失与损害基金、转型摆脱化石燃料等焦点议题,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加速应对气候变化,为达成《巴黎协定》设定的各项目标贡献力量。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今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表面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出约1.54摄氏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强调了加速气候行动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至少三分之二的国家无法迅速削减碳排放,所有国家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希望COP29给国际社会更大的信心和希望,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真正落实《巴黎协定》,发达国家应认真兑现承诺,确保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能力。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中国采取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COP29大会中国角举办的“节能降碳 中国行动”主题边会上,中国展示了“双碳”工作的成绩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介绍,中国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碳达到了8.1亿吨。数据显示,中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装机容量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所副所长常纪文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是自身要做的,不是别人逼迫的。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来,一直严格遵守,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有机统筹在一起,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初冬时节,河西走廊的戈壁上,太阳缓缓升起,一个“发电加储能”一体化示范项目集热场内波光粼粼。这个项目采用线性菲涅尔发电技术,利用光反射和光折射原理,通过太阳能来发电。施工难度小、维护方便、安全性高,这项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储能和调峰。今年9月底,这个1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第一个“光热储能+光伏+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实现发电4.4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52.1万吨,植树造林140万亩。如今,在广阔的甘肃河西走廊,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高端风电、光伏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成型。
甘肃省能源局副局长王永杰表示,按照全链条培育的路径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发、输配、储、用、造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既可以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绿色转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也有利于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中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新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基于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发展了新型工业体系、新型农业体系、新型交通体系和新型建筑体系,这些体系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绿色低碳。
中国总会将清洁能源的技术和应用经验带到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世界分享。在COP29的中国角边会上,重庆分享了如何用新能源电池进行电力的储存和消纳,提升了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在重庆合川,一座新型储能电站正在工作中,该电站由一万多个电池包组成,采用大数据对整个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进行监控,保障了安全稳定。这样的设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而且为解决新能源电力储存消纳难题提供了方案。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巴克指出,在过去7年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连续7年成为中国是可再生能源的头号投资者。除了自身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新能源产业体系,中国还重视多边合作,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德阿风电项目建成于2017年,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每年可供应约7.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5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0万吨,同时满足当地3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多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持续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了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万余人次培训名额。
当前,气候变化依然给全人类带来严峻挑战,极端天气事件时有发生。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随着气温上升,水文循环正在加速,全球正面临着水资源过剩和短缺并行的双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全球共同行动。从全球层面来看,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挑战包括资金问题、全球碳排放量增加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携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处在相似的困境和挑战下,各国携手走出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已经刻不容缓。中方愿与各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助力《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之际,我国同步迎来粮食安全宣传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给稳定,粮食安全形势一片向好
2024-10-16 16:10:02晒一晒大国粮仓“成绩单”最新数据显示,自国家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来,政策效应逐渐显现
2024-10-27 20:55:07一组数据看两新政策效应成绩单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能源站召开全区业务专题会议,总结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双碳”战略以及助力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2024-11-17 20:01:00广西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