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晓春表示,在未经过授权、未进行标注的情况下,用他人声音制作AI语音产品,尤其是“借用”公众人物的声音,很容易引起误解,这不仅会侵害个人信息安全,还可能扰乱网络空间生态秩序。
当前,不少网友在合成他人的AI音频时,仅抱着娱乐心态,并没有意识到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北京盈善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清鑫分析称,自然人的声音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制作并上传他人AI音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娱乐目的,都已构成对其人格权的侵犯。如果配音内容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今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该案中,配音师因认为自身作品被短视频平台利用AI生成语音产品,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声音权益,将短视频平台及制作方等5家公司诉至法院,最终原告获赔经济损失25万元。法院认为,AI声音与原告声音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引起一般人产生与原告有关的思想或感情活动,能够将该声音联系到原告本人。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长显著。受访专家表示,法律法规和治理手段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对AI技术的应用进行明确约束,引导科技向善。张清鑫认为,AI语音应用工具提供方要把好第一道关,强化对源头素材的把控和对生成内容的监管,完善运营规则,并在出现问题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追溯违法音频的生成源头。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平台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规范生成合成内容传播活动。包括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等。刘晓春建议,除了提示用户进行标识以外,平台也应对AI生成内容建立甄别和追踪机制。如果发现涉嫌伪造的内容或者接到相关投诉,应当要求内容发布者及时对伪造内容进行标识,在不标识的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平台规则删除内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
在网络世界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空空日记道歉"事件默默掀起了波澜,如同湖面上被投掷的石子,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超越了简单的人物道歉范畴,深化为关于网络文化、公众期望与个人责任的深入探讨
2024-07-19 08:19:27空空日记道歉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备受瞩目,成为众人评论的热点。歌手苏醒,以其在音乐领域的独特风格著称,近期因一句关于乒乓球缺乏悬念的言论,不经意间触发了舆论波澜
2024-07-29 16:17:42苏醒道歉李纯发文回应自己日前发的博文,表示自己当时因为表述不清,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所以删掉了微博。
2024-09-14 14:51:41李纯在当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备受瞩目,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歌手苏醒,以其在音乐领域的独特风格著称,近期因评论乒乓球比赛“毫无悬念”而意外引发舆论波澜
2024-07-29 16:15:52苏醒为“无悬念”言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