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扫码被骗调查
不久前,山东的李女士发现父亲因扫码领取礼品而陷入骗局。父亲为了获得一盒鸡蛋成为当地一家新开业小超市的会员,并被拉入一个社交群,群主声称会不定期免费发放各种礼品。后来,父亲花1000元购买了6袋酸奶粉,还称这款产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奇效。李女士意识到父亲陷入了扫码骗局。
通过与父亲沟通,李女士发现老人沉迷于扫码已经有一段时间,有时是领礼物,有时是做任务领红包,甚至参与刷单。家里多出来的纸巾、抽纸盒、面条等都是父亲扫码领回来的。李女士认为老人总以为能通过扫码占点小便宜,却不知背后隐藏着各种风险。
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老年人身上发生。他们沉迷于扫码,但缺乏对二维码背后风险的认知,导致被骗。例如,有人在公园锻炼时被“免费领礼品”的吆喝声吸引,扫码后信息泄露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还有人看到“创业者”以小额红包为诱饵推广二维码,扫码后账号密码被盗,批量发送涉诈短信;更有甚者沉迷于扫码做刷单任务,结果发现是骗局。
专家提醒,在数字信息时代,一些老年人容易沉迷网络,因缺乏判断能力而导致权益受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二维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因为蝇头小利上当受骗。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时,应第一时间通过解绑、冻结等方式止损,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天津的刘先生也面临类似问题,他的父亲热衷于扫码领东西,经常叫上同龄人三五成群地前往。尽管家里堆了不少扫码领来的物品,但刘先生多次提醒父亲不要随便扫码,父亲仍不听劝告。
李女士的父亲则没有那么幸运。他扫码加入的超市工作人员开始向老年人发放酸奶粉和酸奶机,声称这是某品牌厂家的免费促销活动。为了增加互动,对方在群里发放小额红包,鼓励老年人分享自制酸奶的照片和视频。之后,群主称有线下保健讲座可以免费听,并且只要听课就有礼品赠送。李女士的父亲每天早上赶去听课,中午回家。讲座内容都与酸奶粉相关,声称其具有改善肠胃、调节胃酸、增强免疫力等奇效,鼓励老年人购买。最终,父亲购买了大量酸奶粉。李女士核查后发现超市宣称的信息是假的,超市已人去楼空,社交群也被解散。
苏女士的母亲因扫码领取鸡蛋导致社交账号泄露,差点酿成大错。母亲参加了一个“地推”活动,扫码后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操作,其间提供了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操作结束后,母亲拿着鸡蛋满意离开,但她的社交账号已被偷偷登录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苏女士赶紧修改了母亲手机里所有账号的密码,移除了所有非本人登录设备,及时止损。
还有一些老年人因沉迷于扫码落入刷单陷阱。江苏的张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开通信用支付并在购物平台充值话费,结果发现被骗。河北的王女士因扫码学习视频剪辑课程,最终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低质量的教学视频,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建议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机构,设置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畅通维权渠道。家人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会的各种经验,提升老人的判断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诈骗行为和违法人员的打击处罚力度,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提升老年人对新技术的适应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当老年人陷入扫码骗局时,应及时与家人沟通,固定好证据,并向公安部门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寻求帮助,必要时可通过诉讼渠道维权。
扫码获取现金回馈是某些饮料品牌用于促销的手段,消费者揭开瓶盖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数额不等的返现,带来小小的购物乐趣
2024-08-16 17:52:41两男子狂拧73瓶饮料却不买只为扫码中奖9月9日,一位博主分享了一则视频,内容关于海口汽车西站发生的一幕紧急情况: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幸好得到周围热心群众实施的心肺复苏后恢复了意识
2024-09-12 09:40:17当地回应网传AED需扫码付款使用据警方统计,每年因为轻信这类虚假补贴信息而上当受骗的人数不在少数,损失金额累计高达数百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2024-09-23 11:17:15扫码领取2024个人劳动补贴?谣言10月16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在朋友圈吐槽本科生使用的《宪法学》教材中加入了46个二维码,一些知识点需要扫码付费才能解锁。每个二维码收费3元,全部解锁需支付138元,远超教材本身47.8元的定价
2024-10-17 08:14:02法学教授吐槽教科书里有付款码近日,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发帖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付费二维码,每个二维码收费3元,总计138元。只有扫码付费后才能解锁新的知识内容
2024-10-18 08:54:08一本教材46个付费码不是创新是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