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许小委副教授指出,中国人口数量因少子化和老龄化等因素,已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4.09亿,相比前一年减少了208万。同年,新生婴儿数量为902万,较之前下降了54万,出生率跌至6.39‰;而死亡人口则达到了1110万,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降低至-1.48‰。此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长期走低,从上世纪70年代前的6降至2010年的1.5,2023年更是接近1.0,这一数值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韩国。这引发了公众的普遍疑问:为何现代人不愿意生育?又该如何激发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传统上,人口问题常被视为经济和社会议题,解决方案往往侧重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诸如提供生育补贴、改善居住、教育和医疗条件,甚至直接发放生育奖励。尽管这些措施不可或缺,但它们远非万能钥匙。实际上,人口问题还触及哲学与观念层面,尤其是生育意愿成为核心所在。
为应对人口老龄少子化的现状,最近的政策会议强调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支持体系,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和激励机制,旨在打造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这不仅包括减轻生育、抚养、教育的经济负担,改善相关福利制度,还着重于构建正面的生育观念体系,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育的重要性并乐意为之。没有一个逻辑自洽且积极向上的生育观念体系,难以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建立健全人口支持体系与激励机制,内在地呼唤着一个正面鼓励生育的观念系统。
构建这样的生育观念体系需多管齐下:首先,基于哲学理论深入阐述人的根本地位和创造性角色,融合马克思哲学、中华孝道文化及东西方人口理论,形成适应国情的生育观念框架。其次,借助文艺作品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影视文学等媒介传递“家庭温情”与“人际关怀”的价值观,触动人心。再次,日常生活中的沉浸式熏陶同样关键,将生育的正面价值融入日常细节、习俗与庆典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认知。
归根结底,解决人口问题必须重视观念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哲学所述,社会意识具有其独立性,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鉴于放宽生育政策的实际效果未达预期,构建能够提升生育意愿、促进人口健康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2024-10-29 19:29:21专家:提升生育率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涵盖四个方面
2024-10-29 11:10:41各地推生育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