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标志着第35个国际减灾日的到来。回顾自2024年1月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其强度和频率令人警醒。例如,阿联酋遭遇了75年来最大的降雨,单日雨量相当于以往一年半的总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场山体滑坡,估计遇难人数超过了2000人;沙特麦加的气温飙升至51.8℃,极端高温直接导致超1000人死亡;而飓风“海伦妮”在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至少有235人,成为自2005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飓风。
这些原本被认为是“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现在却似乎年年发生,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一现状,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成为了当务之急。
除了上述灾害,全球多地还经历了历史性的高温天气,如印度遭遇长时间高温、多国记录到史上最高温月份,以及美国大面积地区发布高温警报,极端高温已造成数千人死亡。此外,台风“摩羯”在多国肆虐,造成数百至上千人死亡,显示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影响。
探究这些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背后的原因,全球变暖和海洋温度异常现象(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是两大关键因素。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则进一步加剧了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次。
中国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正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固基础设施和强化责任体系等方式,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各地通过“数字水利”项目、水毁设施修复及提前抗旱调度等措施,力求在灾害面前占据主动,减少损失。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揭示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1970年至2021年间,全球发生了超过1.1万起自然灾害,导致超过200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4.3万亿美元。因此,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防灾救灾意识,掌握必要的避险自救技能,对于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自9月起,中国北方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的部分区域累积降水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两倍甚至更多。接下来的一周里,北方预计将迎来三轮连续降雨过程,居民需提高警惕,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2024-09-10 13:16:42未来一周北方多降雨地面塌陷,作为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因其不确定性和极强的破坏力,常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想象中本应坚实平稳的城市道路,为何会突然崩塌?面临这种紧急情况,掌握正确的自救知识至关重要
2024-05-03 09:56:08地面塌陷该如何自救与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