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揭晓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当奖项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竟是“物理学仿佛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领域了”。这一选择让人不禁思考,这位获奖者的成就是否略显“非传统物理”。然而,诺贝尔奖官方迅速强调,霍普菲尔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
霍普菲尔德自小成长于物理学世家,1933年出生的他,父母皆为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对探索事物本质充满好奇,常拆卸家中电器,从电视机到自行车,以此来学习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理性认知:一切皆可通过实验和分析被理解。
尽管家庭经济一度因大萧条受到影响,霍普菲尔德对物理学的热忱从未消减。他在斯沃斯莫尔学院专攻物理学,随后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涉足固体物理学并在康奈尔大学深造,职业生涯中辗转贝尔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普林斯顿大学。
霍普菲尔德的学术兴趣多变,他形容自己对科学问题的关注持续时间较短,总是追求更具挑战性的课题。这一特质促使他转向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动力学领域,期间的两篇论文更是成为他跨学科探索的里程碑。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研究视野,也让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找到了新的定位。
真正让霍普菲尔德步入诺贝尔奖殿堂的转折点发生在1977年,他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参与到神经科学研究中。这一转变,尽管起初显得有些意外,却激发了他对神经科学的深厚兴趣。1982年,已近五十岁的霍普菲尔德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霍普菲尔德网络”,这一递归神经网络的概念,成为了现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基石。
与此同时,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尽管终其一生致力于神经网络研究,却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网络模型,这与霍普菲尔德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辛顿出身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家族成员在科学、文学、探险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贡献。面对AI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辛顿近期表达了对AI潜在风险的深切忧虑,呼吁加强监管以避免技术误用,同时,他也对获奖消息感到荣幸,甚至因此推迟了原定的医疗检查。
两位科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共同塑造了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界的未来图景,他们的故事证明了知识的边界远比想象中更加宽广,而创新往往源自于学科间的跨界融合。
在台北六月的炎炎夏日中,气温直逼30度,黄仁勋,这位被誉为AI教父的科技巨头,依旧身着他标志性的黑色皮衣,在宁夏夜市中流连忘返,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兴奋
2024-06-06 14:11:45黄仁勋身价突破10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