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马克林,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名誉教授,也是知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变化中的中国》展现了他对中国深刻的理解。马克林的中文学习始于五十年代末,1964年首次踏足中国,其长子在北京出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澳中关系及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尤为感兴趣。七十年代,他在格里菲斯大学协助创立亚洲研究学系,自此活跃于教学、写作与国际交流,尤其是频繁访问中国,累计已达80多次。2014年,他因贡献显著,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
近期,马克林在受访时分享了他六十年来见证的中国巨变,以及中国坚持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原因。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林的母亲注意到一份专注于中国研究的亚洲课程奖学金广告,她深信亚洲对澳大利亚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份远见影响了马克林的一生。随后,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关于唐朝历史的论文,并对传统中国音乐展开研究。1964年,通过友人介绍,他获得了在中国教学的机会,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度过了两年时光,成为少数在那里任教的澳大利亚人之一。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对中国的认知,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马克林长期关注中国在西方的形象问题,面对西方媒体常有的偏颇报道,他努力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向外界传达中国的真实面貌,鼓励人们亲自探访中国,以获得直接而全面的理解。他相信亲身体验是中国文化最真实的解读者,并且亲自带领家人访问中国,以便他们能亲身感受这个国家。
自七十年代起,马克林几乎每年都会访问中国,他观察到的最大变化是中国对外界的开放态度。早年间,中国人对外国事物相对冷漠,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变得越来越开放,热衷于探索世界,并以一种积极、理性的视角看待外部世界。尽管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特别是美国试图与中国在多个领域“脱钩”,马克林却发现中国依然保持着与外界连接的强烈意愿,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到“脱钩”的严重后果,不仅对中国不利,也会伤害全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马克林指出,中国之所以有决心和自信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是因为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凭借自身的广阔疆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外界帮助有限的情况下,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独立自主战略,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赋予了中国人民坚持自我发展道路的勇气和信心。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
2024-10-19 07:57:40鉴往知来近期,一场旨在促进国际青年交流的活动——“2024年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结业仪式”在北京顺利落幕。此次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及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主办
2024-07-12 06:17:23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谈中国之行中国冲浪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15岁的四川女孩杨思琪在巴黎奥运会的冲浪比赛中,首次代表中国出战,填补了这项运动在奥运史上的空白
2024-07-29 09:00:1515岁四川妹子创造中国冲浪历史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名誉教授罗伯特·沃克近期表达了他对中国深刻而全面的看法:“中国的故事不是单一的叙事,它是一个包含广泛内容的宏大叙事
2024-10-07 15:18:00英国学者:有幸与中国共庆75周岁生日2024年10月1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学院校友联谊会上,传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年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成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2024年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024-10-15 14:14:12数学家陈景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乒乓球男团比赛结束后,马龙凭借累计获得的6枚金牌,成为了中国代表团历史上金牌数最多的运动员
2024-08-12 08:29:56古利亚斯现代五项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