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生活中常见的服药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病痛时常发生,用药成为常态,但不合理的用药习惯普遍存在。这大多源于错误的用药观念,包括过分追求快速疗效、轻信他人经验推荐以及自我诊断开药等。药物的效果并非取决于价格,正确使用平价药物能迅速见效,而高价药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治疗延迟,病情加剧。
接下来,探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用药误解:
1. 饭前服药与空腹服药混淆:饭前服药通常指餐前15至30分钟;空腹则是为了减少食物对药效的影响,适合某些特定药物如肠溶片,需快速通过胃进入肠道。对于每日一次的空腹用药,最佳时间为早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每日两次,则建议餐前一小时或餐后两小时服用。
2. 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擅自增减或停止服用药物,尤其是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时,是一个常见错误。患者常因感觉好转或指标短暂改善而做出这些决定。然而,药物治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效,病情改善不代表治愈,持续按医嘱用药至关重要。
3. 将药片分割服用:尽管部分药片设计有可掰断的刻痕,允许分半服用,但非所有药物都适用此法。如控释片、缓释片和肠溶片,掰开或嚼碎会改变药物释放方式,可能导致中毒或疗效减弱。
4. 呕吐后重复服药:服药后若立即呕吐且药物完整可见,应补服;若呕吐发生在服药几小时后且呕吐物中不见药物,表明药物已大部分吸收,无需再次服用。
5. 未经医嘱合并用药:患者有时为了加速康复,未经医生同意擅自合并使用多种药物,这种做法风险极高。药物之间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甚至增加副作用。任何药物调整都应先咨询医生。
6. 模仿他人用药:老年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依据他人的用药经历自我诊断,忽略了疾病的个体差异性。盲目模仿用药可能导致误诊,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交互作用的风险。
7. 保健品替代药品:尽管市面上保健品宣传功效显著,但它们本质为食品补充剂,仅具备辅助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无法替代药物治疗疾病。滥用保健品也可能引发副作用。
综上,合理用药是保证健康的关键,遵循医嘱,避免上述误区,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当地时间26日,欧盟理事会确认法国、意大利、匈牙利、比利时、马耳他、波兰和斯洛伐克七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过高。按照相关规定,欧盟对上述七个国家启动过度赤字程序。
2024-07-27 18:11:02过度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