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淋”啥意思?
北京时间8月22日,就要迎来今年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了。处暑也就是“出暑”的意思,即暑热的天气到了这个时候就要结束了。
在古代古人是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戊位(西南方向)时交处暑,也就是今天的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交节,时间点是在每年的公历8月23日前后,而今年是在8月22日。
关于处暑节气,老辈人就常说“就怕处暑一日雨”,甚至还有着“不怕处暑晴,最怕处暑雨”。即处暑节气当天再大的太阳也不怕,就怕这一天下雨了。那处暑下雨有啥预兆?为何会怕呢?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处暑节气及其气候特点简介。
处暑时节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民间所说的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顾名思义,“处”有终止之意,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气温开始由热转凉,尤其是早晚温差逐渐拉大,形成了“夜寒昼暖”的独特气候特征。
此时,已经到了出伏前后了,出伏就是指最热的三伏天结束了,因此处暑节气到来了,也意味着即将告别盛夏的酷暑,迎来了凉爽宜人的初秋时节。那处暑节气下雨有什么说法呢?
二、“最怕处暑一日雨”,有道理吗?
这句谚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农事经验和深刻的自然哲理。在处暑时节,农作物大多已进入成熟阶段。
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正是收获前的关键期。此时,若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将带来多重不利影响,特别是会影响作物成熟与收割。
老祖宗就根据经验总结了“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的谚语,指的就是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南方很多的农作物就要成熟了,需要晴朗天气以便及时收割、晾晒和储存。
若雨水连绵,不仅会增加作物倒伏、霉变的风险,还会影响收割进度和粮食质量,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另外在民间还有“处暑落了雨,三秋雨水多”的说法,这同样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指的是处暑节气当天如果下雨了,那么就预示着后面的雨水特别多。
这里的三秋指的是孟秋、仲秋、季秋,对应的是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合起来为“三秋”。具体意思是说如果处暑这天出现降雨天气,说明秋季将会阴雨连绵。
在秋季的时候雨水多,可不是好兆头,特别是农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因为在处暑后,农民还需进行一系列田间管理,如施肥、除草、翻耕等,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
若此时雨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将不利于这些农事活动的开展,影响来年的农业生产。而且持续的降雨,既然会影响农活,耽误农时。
潮湿的环境是病虫害滋生的温床。长时间的阴雨可能导致作物病虫害加剧,进一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除此以外,在过去民间还有着“立秋下雨万人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的民谚,指的是立秋下雨是好事,这样对农作物成长有利,可是处暑下雨农民就要发愁了。
类似的谚语还有“六月连阴吃饱饭,七月连阴把谷烂”,“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丟”等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说明了在处暑节气下雨对农业的影响很大,这不是农民期待看到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有人总结了“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雨”的说法,这也主要是表达了农民期待处暑是晴天,希望这是一个好兆头,从而能迎来丰收。“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淋”啥意思?!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22日或23日交节,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2024-08-22 10:17:13处暑代表着炎炎夏日即将结束随着“处暑”节气的临近,意味着炎热的夏日即将画上句号。这个时节,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处暑在头,三九穿单衣;处暑在中,三九冻死牛”,它预示着接下来季节变换的微妙迹象
2024-08-22 15:59:14“冬冷不冬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