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发的讨论在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共鸣,特别是“没有了鸡鸣声,还算得上真正的农村吗?”这一话题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部分网友分享说,尽管家乡的环境有所提升,但那份熟悉的乡土氛围似乎逐渐淡化。他们提到,有的村子禁止饲养家禽,就连回到老家想重温童年养鸡的记忆也只能在阳台上权宜之计。暑假期间,乡村旅游热度不减,旅客们本期待能体验到各具特色的乡村风情,却发现无论是饮食、住宿还是景观,都趋于同质化,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这种“千村一面”的现象背后,反映出一些地区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城市标准,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甚至欧美化的趋势。问题还在于,少数乡村管理者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决策过程闭塞,忽略了村民的声音,单方面制定并执行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导致民众不满情绪滋生。
追根溯源,这其实是部分地区在追求发展速度时,忽视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急于求成的结果。传统观念中,鸡犬相闻、六畜兴旺是农村繁荣的象征,也是农耕文明智慧的体现。农村不仅是文化的承载体,更是生态多样性与地域特色的展现舞台。因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应尊重并保留每地的文化传承和自然风貌,根据各个村落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让每个村庄都能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逐步提升居住环境。
“让绿水青山常在,让乡愁有所寄托”,这是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美好愿景。若村庄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独特韵味,所谓的“乡愁”也将无处安放。因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应当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逻辑,走一条符合农村实情的道路,既要提升生活环境,也要守护好那一抹乡愁,让乡村的风貌与温情得以延续。
近期,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发的讨论在网络平台上热度攀升,尤其是“没有了鸡鸣声,还算得上农村吗?”这一话题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部分网友分享道,家乡环境虽然有所提升,那份熟悉的乡土氛围却似乎淡薄了
2024-07-30 13:22:5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只要面子不顾里子在基层调研期间,一个现象引起了注意:部分农村在环境整治之后变得过分“城市化”,村庄里静悄悄的,再也听不到鸡鸣声,池塘中也不见鸭鹅游弋。有村民提出疑问,每户养几只鸡会造成多大的污染呢?这一质问引人深思
2024-07-31 13:11:3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无视农民意愿随着端午节假期的临近,旅游热潮再度掀起,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出游“避坑指南”,成为热议话题
2024-06-11 21:55:41新华网评出游“避坑指南”原标题:人民网评农村以家庭为单位断亲话题:不应让以偏概全议题肆意撕裂共识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这个登上热搜榜的话题,近日持续引发热议。
2024-02-19 12:16:58人民网评农村出现以家庭为单位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