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司机搀扶老人反被讹?官方回应
5月26日,一起关于上海老人下车摔倒事件引起了关注。据报道,公交司机在准备驶离车站时,从后视镜看到一位老人下车后不慎摔倒,随即停车上前搀扶。然而,老人却阻止司机离开,尽管周围有多位目击者为司机作证,司机最终选择报警处理。次日,公交公司经过调查,确认司机行为恰当,未有问题。同时,上海相关部门透露,老人摔倒是因为饮酒过量,目前司机已恢复正常工作。
类似好心相助却反遭讹诈的事件并非个例。2022年,上海一位网约车司机卫先生救助了一位路边倒地的老人,不仅帮忙报警还协助止血。但在警方到达现场后,老人改口称是被卫先生所撞。经过调查,老人家属最终向卫先生致歉并赔偿损失。
这类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是否应该扶起跌倒老人”的广泛讨论。实际上,《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即第184条,保护紧急救助行为中的救助人,确保其在无过错情况下不需承担民事责任,旨在鼓励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尽管法律提供了保护,但救助者仍可能因此类误会遭受不必要的生活影响,甚至心寒。
为了鼓励善行,公众普遍认为应采取措施预防误解和讹诈。这包括在施以援手时,适时收集证据自我保护,以及加强社会道德与法制教育,提升公众认知,明白诬陷的不道德与非法性。
南京曾有一例正面案例,小伙杨帆在帮助一名酒后摔倒的老人后遭遇误解,但经警方调查,杨帆被证实无辜,并获得见义勇为的表彰,彰显了社会对正直行为的支持与鼓励。
面对此类情况,仅仅澄清救助者的清白是不够的,对于恶意讹诈的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此维护社会秩序与良好风尚。只有确保讹诈者受到应有惩罚,才能有效防止善良的人因恐惧而选择旁观,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温暖与正义。
近期,一段关于“上海公交司机帮扶跌倒老人却被误传为遭老人讹诈”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对此,虹口公安分局发布了相关通报,澄清事实:经警方细致调查,所谓“讹人”情形并不存在
2024-05-30 08:14:53警方辟谣公交司机扶老人被讹近期,青岛的街头巷尾不断涌现温馨场景,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彰显了城市的文明风貌。在一次日常运营中,368路公交车驾驶员胡文明遇到了一位因搭错车而焦急哭泣的聋哑乘客
2024-06-08 13:21:17老人摔倒公交司机和乘客都下车搀扶5月21日,胡伟驾驶532路公交车行驶至黄孝河路竹叶山站,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从前门上车。
2024-05-22 15:54:50拄拐老人独自乘公交司机两次起身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