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项重要成果亮相——《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正式面世,标志着我国首次完成了对数据资源的全面审视。报告揭示,我国已基本确立了数据生产的规模优势,2023年的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跃升至32.85泽字节(ZB),这一数字相当于超千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藏的总和,较前一年增长了22.44%。特别是与智能网联汽车出行和工业机器人制造相关的数据,分别以49%和20%的增速迅猛增加,预示着今年数据生产增长率有望突破25%。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蒋艳主任指出,5G、AI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推动内容创作、视听娱乐等民生消费领域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数据资源的总量。
然而,报告也揭示了一个全球共通的现象:尽管数据生产量庞大,但仅2.9%的数据被保存下来,且存储数据中约有四成在一年内未曾被访问或再利用,凸显了数据生命周期短暂及开发利用效率待提升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张向宏教授比喻称,未被有效利用的数据如同易腐的水果,迅速丧失其价值,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据资源深度开发方面的潜力空间。
报告还关注了算力领域的发展,作为人工智能的关键驱动力,我国算力规模正快速扩张。截至2023年底,全国2200多个算力中心的综合算力达到230百亿亿次浮点计算每秒(EFLOPS),足以为万辆新车模拟上万次碰撞测试于一分钟内完成,年增长率约为30%。其中,智能算力占比升至3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各类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政务等关键领域,对智能大模型和相应算力的需求日益增强。
区域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算力规模约占总数的六成,东部分区域的数据使用效率优于西部。
公共数据开放方面,2023年我国公共数据开放量实现16%的增长,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提速明显,多地开始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通过授权企业转化公共数据为产品服务社会,有效拓宽了公共数据的应用场景与获取渠道。尽管如此,数据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在消费民生领域,需求方数量是供给方的2.4倍。
蒋艳主任表示,随着数据技术的演进、制度的完善及产业的壮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将逐步提升,供需不平衡问题可望得到缓解。
6月1日,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南方进入主汛期。受暴雨影响,海南、广东、福建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2024-06-02 06:11:28我国全面进入汛期5月1日21时18分,经过二十一天的奋战,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在线辐照生产医用同位素装置顺利完成系统标识和送电试验,标志着该套装置已按计划全面建成,至此
2024-05-04 00:26:41全面建成!我国掌握这一关键技术记者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2024-01-18 15:39:20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