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视网:致终将成为“亲戚”的你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走亲戚时间。
不少年轻人扛过了工作的年终盘点,却躲不掉来自亲戚的年终盘问。
“有对象吗?”“啥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二胎?”婚恋三连问,让有娃的、没娃的都陷入了沉默。
“工资多少?”“买房了吗?”“今年存了多少钱?”工资夺命Call,让人恨不得反手把问题甩给领导:“问我干嘛,问他啊!”
“走亲戚”这件热热闹闹的传统活动,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下,变成了一场新的社交竞技场,有人欢喜有人愁。
大过年的,不好好休息,为啥非要凑这热闹?
“走!亲戚!”
这年头,提起亲戚,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神经一紧,立刻进入“战斗模式”。
社交媒体上,各种与“亲戚”组成词的字眼,比如“怼”“对线”“决战”,个个火药味十足。
年前,一款赛博拜年模拟器《决战拜年之巅》被玩到关服。不少人与AI大姑大姨们展开对话练习,只为在正式走亲戚时有好“孝果”。
不过,对着AI谈笑风生,初二走亲戚时也难免犯怂:
“看见猫的时候,咪咪咪咪咪咪,看到狗的时候,嘬嘬嘬嘬嘬嘬,看到亲戚,低头假装玩手机。”
其实,年轻人并非毫无招架之力。多年来,互联网上总结了不少走亲戚方略,比如:
不听不听派
不想说,就不说。或“埋头苦吃”、或端茶倒水,饮料未必能堵住亲戚问话的嘴,但一定能提供逃跑的“路线”,见不得桌上有空杯的你,或许也能荣获“懂事孩子”的称号。
实在不行,戴上耳机,装玩手机,也能躲一会儿懒。如果运气好,现场找“亲兄弟们”一起打游戏,联络感情,或能收获长辈欣慰的目光。
胡说八道派
乱说也是个办法。面对亲戚“怎么还不谈恋爱”的质疑,可幽他一默,唱起“谈过就是谈个谈个走~”;可废话文学,“想找喜欢的,喜欢我喜欢的”;可自我贬低,“没人会喜欢我,活该我这辈子孤苦伶仃孤独终老”……只要自己骂得够狠,就没人能骂到我。
三步一窜嘛两啊两回头~
还有“我的恋人是这个国家”“我有蓝朋友,国家正在发”“看电视,最好看的就是我对象”“找不到喜欢的,喜欢大姨您这样的”……种种不按套路走的答复,让大姨们CPU过载,赢得逃跑时机。
先下手为强派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巧妙化解亲戚问题后,就可主动提问,转移对方注意力。“您家孩子成绩怎么样?”“表哥堂姐有对象吗?”主打一个“反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把亲戚的问题问完,让亲戚无话可说。
真诚必杀派
厌烦了遮遮掩掩、插科打诨,直抒胸臆也无妨。“工资?一千八”“结婚?黄了啊”“买房?没钱,你借我吧……”反正,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无论如何,答案总比问题多,应付总没问题。可一番斗智斗勇下来,不免让人心累,比起“走亲戚”,更想说“走!亲戚!”
时代变了,亲戚没用了?
平心而论,不少人并不讨厌亲戚关系本身,只是讨厌有人打着亲戚旗号,模糊边界感,对他人指指点点,乃至打压、占便宜的言行。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变化的。
在传统社会,亲戚之间共同生活、互帮互助,形成了情感和利益共同体。孟子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正是在说,当人们遇到困难,亲戚是最后一道“防线”。
即便进入现代社会,“50后”“60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物资匮乏的年代,少不了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加上本身对一些问题不敏感,有些冒犯纯属时代差异带来的无心之失。
比如问小辈,考多少分、工作怎么样、婚姻怎么样,在不少父母辈看来,是正常的寒暄,乃至温情的关心、问候。
如今,亲戚还是那些亲戚,变了的是我们。
从小一起玩的是同学,出门在外靠的是朋友,教育养老靠社会机构……亲戚的作用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古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本就说明,亲戚关系会逐渐淡化。如今,“90后”“00后”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很多人“一代无亲,二代无表,三代四代谁也不晓”,更是让亲戚变成一种脆弱的关系。
本来就不熟,如果还要明争暗斗、演来演去,忍受居高临下的爹味说教,那更是给本就不多的亲戚情分雪上加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在调查了上千名青年后指出,在“90后”和“00后”群体,“断亲”已成常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曾调查4000多名青年,发现近1/5的人基本不走亲戚。
都说亲戚走着走着就亲了,可亲都要断了,还有“走”的必要吗?
“亲戚竟是我自己”
有趣的是,当年轻人上岗当“长辈”后,人们发现,
这一届亲戚画风不一样了。
去年,当人们担心“走亲戚会不会终止在00后”时,“不婚主义小姨”火遍全网,给孩子们发红包的潇洒姿态,令人向往;各种特立独行、乃至“离经叛道”的“神秘亲戚”们被挖掘出来: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神秘亲戚。他们只存在于长辈口中,不知道在干啥,只知道在远方工作。只有过年才出现一次,总会带些新奇的玩意给你。”不少人细想后还发现:
我好像就是那个神秘亲戚。
如果说,有的年轻人成为“长辈”后,向传统带头“冲锋”,有的年轻人则选择积极“加入”。
今年,不少大学生发现,自己放假回家成了“德华”。德华是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姑姑一角,因在剧中带大了侄子侄女,成为不少返乡带娃大学生的自称。带娃、冲奶粉、辅导作业……大学生们成为勤恳负责的小姑姑/舅舅/姨姨。
不少打工人也忙于发红包、考小孩。曾经吐槽亲戚老爱问成绩,长大了才明白,大人找话题不容易。让小孩表演“破个冰”,没话说只能问一句“最近学习怎么样?”,装完大人后才后知后觉:“烦人亲戚竟是我自己”。
“走亲戚”的方式也跟着与时俱进。比如,在家族微信群没事“冒个泡”,看到亲戚家小孩要升学、就业了,积极分享所知信息。有的年轻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去经营关系,在春节以外的时间里,也让小辈们从小一块玩,从娃娃做起,培养亲情关系。
如今,年轻人不一定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大概率会成为别人家的亲戚。当新的长辈“上岗”,怎么组亲戚局,也是门学问。
情还在,人就在。人和人相处,有摩擦是必然的,但只要亲戚之间,能彼此关心、互相理解,经历了最初的陌生,终究能坐在一起,年复一年。
走亲戚,走的还是心啊。
6月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有关乌克兰副外长访华及即将举行的瑞士乌克兰和平峰会的提问,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乌两国外交部门前一天在北京进行了磋商,双方就双边关系及乌克兰危机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2024-06-07 10:50:11外交部回应涉乌克兰问题:中方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安徽宣城,二十年前,为了陪妻子养病,苏红星搬进山里种果树,自学10年后,他成了果树种植科技特派员,一年300天在外,免费指导2.7万户果农,嫁接好百万棵果树。
2024-05-14 10:15:2567岁老人一年有300天都在出差6月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乌克兰副外长访华及即将举行的瑞士乌克兰和平峰会,发言人毛宁回应了记者提问。她提到,中乌两国外交部门最近在北京进行了磋商,讨论了双边关系及乌克兰危机等议题。
2024-06-06 17:32:33外交部:中方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原标题:90后有高马尾10后有鲶鱼须 网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近日,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一位老师分享了学校女生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型,这种发型的特点在于其刘海部分酷似“鲶鱼须”
2024-03-25 16:21:3590后有高马尾10后有鲶鱼须原标题: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学者谈“断亲”: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断亲”现象为什么如此流行?春节期间,澎湃新闻发布报道《“断亲”话题上热搜,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拜年走亲戚?》
2024-02-18 10:57:15宁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学者谈断亲